除了課內學習外,國際學校學生還需要兼顧社會實踐和興趣培養等活動。
國際學校有錢就能上、就讀國際學校很輕松,成績不好的學生才選擇國際學校……當越來越多的家長考慮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關于國際學校的各種傳聞也引發關注。記者采訪了國際學校管理者以及在讀生,從國際學校的入學門檻、課程設置、學生管理等方面,回應社會對國際學校的主要“誤解”。
誤解1
在國際學校就讀很輕松
張鈞喆(人大附中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re)高三學生):我學的是IB課程,我們班上的同學基本上都很忙,累到崩潰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特別是學術論文的寫作,因為此前沒有接觸過,對我而言還是很大的挑戰。客觀來講,IB課程不允許學生輕松。但是,這也要看不同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除了課業壓力外,我還需要花時間在社會實踐、興趣培養上,這要求學生要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
余瑤(北京王府學校副校長): 國際學校只是看起來很輕松,大量的汗水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提供給了學生豐富的課程和多元舞臺,這要求孩子每天要非常有效地管理時間,順應國際標準,不斷提高自己綜合實力,如學習思考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談判能力、法治思維等,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國際學校畢業生。反過來講,如果學生缺乏自主規劃管理的意識,很難在國際學校獲得成功。
因此,家長要主動培養孩子為自己負責、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一方面,學著適當放手,及時給予鼓勵,允許孩子犯錯;另一方面,多給孩子機會,讓他走上社會,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培養主人翁的意識。這些經歷都能幫助孩子獲得成長,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
誤解2
國際學校只要有錢就能上
徐向東(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校長):事實并非如此,好的國際學校在招生時有篩選,以北京師范大學亞太實驗學校國際班為例,我們要考察基本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同時,要關注家長和學校的教育觀是否一致,否則學生入學后就是“打架”,家校矛盾難以避免。
余瑤:希望家長能夠在充分了解孩子興趣特長、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從國際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設計等方面了解國際學校的全貌,幫助孩子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學校。
同時,國際學校入學是有一定門檻的。以北京王府學校為例,入學前,學校會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評,面試學生、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綜合素質、道德水平、家教等,同時,關注家長的理念是否與學校“培養國際公民”的理念相匹配,這是一種雙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