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穩”應“變”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會議要求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本專題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本次會議傳遞的政策信號進行分析解讀。(張星)
導讀
“穩外資已經完成了頂層設計,下半年更重要的是推動這些措施的落地;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府權力行為的調整等配套措施需要及時跟上。”
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會議要求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會議指出,要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縱深發展,精心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外部環境最大的變化在于全球貿易沖突不斷升級,穩外貿、穩外資面臨著不小的壓力,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往往是聯動的,減小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需要在宏觀政策上做出更精準的平衡。
穩外貿關鍵在于穩出口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所謂穩中有“變”,主要是指外貿外資等外部環境出現了較多不確定因素。
首當其沖的就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一層陰影,這增加了中國經濟外部的不確定性。
白明指出,在此背景下,應當高度關注外部沖擊與內部風險的聯動效應,而這也正是政治局會議提出“六穩”的重要考慮,“穩外貿、穩外資為了應對外部沖擊,穩就業、穩金融、穩投資主要是應對內部挑戰,在預期的關聯下,當前經濟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往往是聯動的,因此穩預期也非常重要。”
他表示,在這種聯動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自由度有所降低,需要在更小的空間內做出平衡。比如,如果外部沖擊過大,要保持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不出現明顯下降,就必須在財政貨幣等政策上更多地發力,而這對于去杠桿與抑制資產泡沫帶來不小的挑戰。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近日表示,中美互相加征關稅之后,貿易爭端必然會對中國外貿乃至全球貿易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白明指出,上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尚不明顯,雖然部分企業的訂單確實受到了影響,但另一部分企業在關稅落地前選擇“搶出口”,這抵消了對外貿的不利影響,而隨著關稅措施的落地與升級,下半年這種影響將日益凸顯。
他指出,除了直接影響外,關注貿易摩擦帶來的間接影響及其連鎖反應,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有可能出現乘數效應。“在國際產業鏈中,中國一般出口的是終端產品,如果終端產品出口受阻,中國上游的進口也可能隨之減少,產生連鎖反應。”
同時,在關注確定性影響的同時更要關注不確定性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是否會升級以及其烈度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隨著負面預期的醞釀,有可能帶來訂單的轉移的同時,還將導致部分外國投資轉向其他國家。
白明認為,當前穩外貿的關鍵在于穩出口,穩出口要在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上進一步發力,推動出口加快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化,同時,要注意防范外貿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青黃不接”,要在穩住傳統外貿優勢的同時,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進口方面,上半年中國出臺了多項鼓勵措施,進一步降低了汽車和部分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11月,中國還將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在國際市場上,為應對美國市場不確定性,應加大對其他市場的開拓力度。比如,加強與歐盟、日本、東盟等區域的經貿合作,繼續耕耘“一帶一路”,推動與沿線的貿易暢通。
穩外資頂層設計初成
美國對華加征關稅也極大地傷害了在華外資企業的利益。根據商務部的數據,美方公布的所謂340億美元的加征關稅產品清單中,有約200多億美元,大概占比約59%是在華的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其中,美國企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美國加征關稅以后是否存在外資企業選擇從中國撤出的風險?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這一提問時表示,美方加征關稅措施確實會對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在華外資企業造成影響。
他表示,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支持者和參與者,很多出口產品都是在華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美方加征關稅實際上是對中國和各國企業、包括美資企業征稅。美國是在向全世界開火,也是在向自己開火。
“中國有穩定的投資環境,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有巨大潛力、正在升級而且不斷開放的消費市場。近期,據我了解,通用電氣、福特、寶馬、特斯拉等外資企業紛紛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產能、規模和投資。我們將繼續改善營商環境,保護外資企業在華的合法權益,使中國繼續成為外國企業投資的首選之地。”高峰說。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出口當中將近一半都是外資企業貢獻的,貿易沖突的升級必然對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的外資企業帶來沖擊,這正是政治局會議提出“穩外資”的重要原因。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外資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研發、技術、資本、人才等方面,中國都需要更有效地吸引外資;外資的經驗對于中國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非常重要,引入外資能夠更有效地釋放中國的生產要素,更有活力的外資企業對于打破壟斷,改革體制機制也有積極的作用。
在郝紅梅看來,穩外資的內涵包括穩定外資規模、提升外資質量兩方面內容。
在規模上,中國每年吸引外資規模基本穩定在1300億美元左右,2017年,中國吸引外資136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實際利用外資683.2億美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9591家,同比增長96.6%,實際使用外資446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白明表示,這反映出上半年吸引外資以中小企業為主,大型企業投資相對疲弱。
在質量上,上半年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34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9%,占比達到30.2%。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6%,占比達到20.9%。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3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3%。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500.3億元人民幣,其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同比增長22.2%。
郝紅梅表示,從去年1月份開始,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穩外資已經完成了頂層設計,下半年更重要的是推動這些措施的落地;同時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府權力行為的調整等配套措施需要及時跟上。”
從日常生活消費,到制造業、服務業,今年以來中國在擴大市場準入上出臺了多項重磅舉措,6月底,兩份新版負面清單又接連發布,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由63條減少到48條,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由95條減少到45條。
白明表示,中國在汽車、金融等領域制定了明確的進一步開放的路線圖與時間表,這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在上海設廠。“汽車領域放寬了外資控股的限制,這使得特斯拉能百分百控股。”
郝紅梅指出,擴大市場開放只是穩外資的一部分,影響跨國投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基礎設施、資源要素、市場潛力等內容;在制度方面,也包括市場競爭秩序,投資者權益保障等內容。而在后者上,中國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記者 夏旭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