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推演的貿易戰第一年內對GDP和全球貿易的影響
歐洲中央銀行近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通過經濟模型推演發現,若中美貿易戰全面擴大,全球經貿都將受到影響,美國GDP增長將在第一年內受損超過兩個百分點,直到第三年還將受損1個百分點;而中國在短期內反倒會因此受益,但隨后這種正向推動作用會逐漸消退。
這篇題為《保護主義加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的報告刊登于歐洲央行9月26日發布的今年第六期經濟公報,作者Allan Gloe Dizioli和Bj?rn van Roye都是歐洲央行經濟學家。
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幾個月內,全球貿易格局快速變化,美國政府宣布加征關稅,引起其貿易伙伴報復性反制措施。這不僅加深了對“貿易戰”的擔憂,更有可能引發全球化的倒退。雖然到目前為止,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全球經濟活動的影響依然微小,但貿易摩擦的加劇可能會對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這項研究利用歐洲央行“全球經濟模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綜合貨幣財政模型”,對當前這種貿易緊張局勢升級的后果進行了推演,雖然并不能做到精準的定量分析,但可以對當前局勢做出粗略的定性評估,大致預計發展走向。
從短期來看,提高關稅對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關稅增加意味著民眾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購買力降低,進而國內消費和投資受挫,限制GDP增長;另一方面,進口商品價格的提高可能導致消費者和企業轉向國產商品,進而拉高內需,減少進口。這兩方面因素相互角力,共同對GDP產生影響,但究竟哪一個因素占上風,關鍵取決于這個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用國產商品替代進口商品,這種可替代程度越高,就意味著轉向國產商品的成本越低,越容易實現。
然而,如果進口商品是生產過程中必要的中間產品的話,高關稅也會增加國內生產成本,導致投資延緩。同時,對方報復性反制措施可能會降低出口,使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更加惡化。
商業和消費信心的降低也會帶來間接的負面作用,進一步擴大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企業在做出投資決定時,不僅要考慮當前貿易政策,也要考慮未來全球貿易政策;同樣的,對未來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也會影響普通民眾的消費行為。出于對保護主義加劇的擔憂,民眾可能會增加預防性儲蓄,減少消費。此外,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還會體現在金融市場上。
利用經濟分析模型,模擬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征10%的關稅,且其他國家對美國采取對等報復措施的情形,可以推演出“貿易戰”帶來的直接影響,但難以預計間接影響。所以,簡便起見,該研究對各國債券市場和股市的變化進行了假設。
此外,該研究模型還做出了一些其他假設條件,比如假定貿易糾紛只持續兩年,關稅提高帶來的額外財政收入全都用來降低預算赤字而不用來補貼需求,各國貨幣政策和匯率自動做出反應等。
最終,研究認為,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且不涉及任何第三國,那么貿易伙伴多樣化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了。在假定的情境下,由于關稅提高,美國商品在中國變得更貴了,中國商品在美國也變得更貴了,結果來自第三國的商品競爭力增加。而這里的“第三國”究竟能獲利多少,取決于用第三國商品取代中美商品的難度有多大——可替難度越高,意味著轉向第三國的可能性越小。
經過推演,研究認為,在“貿易戰”的第一年,其直接影響將使美國經濟增長降低1.5個百分點。隨著進口的降低,雖然美國本土企業的市場份額增加,但出口的減少帶來的影響更大。預計的結果顯示,美國的凈出口額將大幅降低,同時美國企業將被迫減少投資和雇員數量,這將進一步導致內需下降,加劇對美經濟的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政策逐步調整,國內產品逐漸替代進口,也只能起到有限的彌補作用。直到“貿易戰”的第三年,高關稅帶來的直接貿易影響仍將拖后美國GDP增長1個百分點。
反觀中國,“貿易戰”的最初階段反而會給其GDP增長帶來少許積極影響,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紅利最終將慢慢退去。在第一年里,國內消費和投資將降低,但和這些消極面相比,中國的凈出口優勢則更顯著:雖然對美國出口減少了,但轉向對其他第三國的出口增加了,中國出口商會搶占原先美國出口商的市場份額。不過,隨著美國做出調整,中國商品的需求量會逐漸下降,給中國GDP帶來的拉動效應也進而逐漸消減。
“貿易戰”對信心的打擊也會對全球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應。全球金融市場的反應對各國經濟都會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在第一年內會把全球GDP增長拉低大約0.75個百分點;財政狀況緊縮將導致美國GDP增長降低0.7個百分點;全球貿易額將下滑0.75個百分點。不確定性升高和信心衰減也會對中國經濟帶來打擊。
綜合考慮所以有因素來看,貿易和信心方面的負面影響估計將導致美國經濟增長下降兩個百分點以上,同時導致全球貿易額降低約3個百分點。
總之,加高關稅,挑起貿易戰,最終只會令這個經濟體蒙受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