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道境外媒體稱,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大會于6日宣布,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7月6日報道,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于1936年被發現,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它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大地上最早的國家。
報道稱,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城、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其外圍水利系統是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水壩系統之一。代表了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貢獻。
此外,江蘇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在5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另據路透社7月5日報道,在伊拉克游說數十年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投票,將巴比倫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一表決結果使這座位于幼發拉底河畔的美索不達米亞古城成為伊拉克境內的第6個世界遺產。這一區域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搖籃。
巴比倫古城位于巴格達以南約85公里處,曾是一個龐大帝國的中心,以高塔和泥磚結構的寺廟而聞名。由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建造的空中花園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韓聯社7月6日稱,6日,朝鮮王朝時代9處古代教育設施以“韓國書院”之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9處書院分別是榮州紹修書院、安東陶山書院、安東屏山書院、慶州玉山書院、達成道東書院、咸陽藍溪書院、井邑武城書院、長城筆巖書院、論山遁巖書院。
此外,共同社7月6日報道,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6日決定,把包括日本最大前方后圓墳“仁德天皇陵古墳”在內的大阪府南部“百舌鳥及古市古墳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因埋葬著天皇及皇族而由宮內廳管理的“陵墓”入選為首次。
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圖為6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宮殿區。(黃宗治 攝)
關鍵詞: 巴比倫遺址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