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馬拉松熱潮的掀起,“跑馬”以及路跑成為中國最熱門的運動之一。甚至在4月15日當天,國內將會有40場左右的馬拉松賽事鳴槍開跑,這項運動走紅的背后意味著什么?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中,又有哪些不足之處?
1天45場比賽,是多是少?
今年一月,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于洪臣在中國馬拉松2017年度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各地共舉辦了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800人以上規模)達1100場,參賽人次近500萬。本月15日,據不完全統計,又將有40場左右的馬拉松將會共同開跑,這一盛況也讓不少人稱之為馬拉松“春運”。
不可否認,相較于2011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只有22場,2014年為51場,如今國內的馬拉松運動,無論是賽事數量,還是參賽人數都有著大幅提高,用“井噴”一詞形容也并不為過。
2017衢州馬拉松吸引了近萬名選手參加了比賽
那么全年舉辦一千余場馬拉松比賽,甚至一天之內將有45場比賽鳴槍開跑,對于現階段的國內馬拉松市場來講是否過多?
目前來看,盡管我國馬拉松賽事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馬拉松比賽當中。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馬拉松賽事規模仍遠遠不足。以美國為例,據美國路跑機構Running USA統計,2016年在美國本土舉辦的全程馬拉松為1100場,半程馬拉松則有2800常而所有馬拉松賽事的參與人數更是達到了1696萬左右。
從上述兩個維度比較,我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與成熟市徹存在較大可成長的空間。與此同時,還存在賽事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其不僅體現在地區分布、等級安排方面,優質賽事的稀缺也同樣亟待解決。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馬拉松辦公室主任水濤介紹,目前全國馬拉松賽事覆蓋的城市僅230余個,總數不及全國的一半。“中國的馬拉松確實有井噴的現象,但即便這樣依然滿足不了跑友們的需求。”他透露,接下來將更多得去拓展例如社區跑、校園跑等各式各樣又簡便易行的項目。
面對“賽事供給總量不足,不能滿足人均參賽需求”的現狀,于洪臣也表示力爭到2020年馬拉松賽事要超過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賽事參賽人次超過1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