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良繼續走高的同時,作為不良資產的另一面,不良資產處置行業迎來“退潮”期。
多名活躍于不良市場的專業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2017下半年以來,前期不少非理性市場參與者遇到處置回收不達預期難題,開始陸續退出市場,即不再參與新的資產包拍賣,不良資產包流拍走高,“太多資金涌入,供求關系變了” 。
不良資產論壇火爆場面不再
一個可以佐證的趨勢是,兩三年前不良資產相關會議和論壇火爆的場面不再。“我已經幾乎一年沒出去參加過會議。”一名山東地區曾活躍于論壇和會議的不良處置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彼時,會議現場大量聚集了兩類人:一是律師,二是互聯網金融人士。所謂互聯網平臺,一種是偏向科技為債權評估和交易做服務,比如聯通法院、工商、協會等提供大數據;另一種是募資平臺,為購買不良資產進行優先級配資。
一名活躍于江浙滬地區的不良處置人士介紹稱,2013-2014年涌入不良行業的投資人,經過兩三年基本實現了較好的盈利,從而吸引了更多非專業投資人涌入,但在2017年跟進的投資人很可能鎩羽而歸。
“太多資金涌入,供求關系變了。”上述市場人士表示:“2014年左右,我們買銀行的不良包,折扣在3-4折,到2017年,折扣升到5-6折,這樣的成本對處置回收的壓力就大了,特別是還有很多配資的錢。從2017年開始,就有一些熱錢,一些不專業的投資人開始退出。”
一名上海地區不良資產處置專家同時透露,一家市場知名機構去年7月以大幅超出底價的價格買入一個不良資產包,由于彼時多筆債權還沒有發起起訴,整個處置周期較長,目前來看,近一年的現金回流和利潤壓力較大。
曾經的不良處置從業者厲杭在2017年6月就公開發文稱,2017年6月成交的浙江地區部分資產包,已出現成交價格超出抵押物市場價格的情況。彼時,江浙地區的配資杠桿在3-5倍,即購買對價1個億的資產包,投資人僅需出資2000萬-3000萬,剩余資金由配資方提供。而此類配資業務的收費標準通常為年化12%以上,這還不含通道費及服務費。“面粉比面包貴”的情況下,投資人不得不為自己的激進埋單。
根據多名資深從業人士反饋,正常情況下,不良處置行業年化15%-20%收益已是一個不錯的情況。一方面,不良處置本身不是標準化行業,存在一定信息不透明,需要為此支付溢價;但另一方面,市場供求平衡后,也很難有更高的暴利空間。
不良資產包流拍走高
不理性的買家“潮退”后,資產包交易受到了立竿見影的影響。
前述山東地區不良處置行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山東省一個季度的出包量幾乎趕上2017年全年,但流拍率也較高。
“我和銀行人士交流,他們也感到今年的拍賣價格沒有過去兩年那么高了。因為參與競拍的機構和資金減少了,銀行的議價能力在下降。” 上述上海地區不良業處置專家表示。
上述活躍于江浙滬地區的不良處置人士也表示“過去三年銀行的胃口被吊高了,不良資產包價格比較高,市場需要一個再平衡過程”。其同時判斷,今年買賣雙方大概率還將處于磨合中,普遍意義上的新平衡可能會出現在2019年。
值得注意的是,違約債券也為不良資產行業帶來了新市場。此前對于債券違約如何處置的問題,相關部門在制度層面已有所動作。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近期已下發《關于開展債券匿名拍賣業務的通知》(中匯交發[2018]192號文),支持違約債券、受違約影響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次級檔等低流動性債券進行買賣雙方匿名的拍賣。
一位國有大行交易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債券違約增多的背景下,該文件有利于違約債券交易,提高債券流動性。
在其看來,目前機構不愿意在公開市場買賣風險債券,第一,是機構不愿意暴露自己;第二,特別是大型機構有所顧慮:考慮到市場會懷疑自己賣出的債券是否有問題(不管實際上是否有問題),以及市場猜測大機構提前知道不利消息所以賣出導致市場恐慌。
此前,已有一些私募機構專收“垃圾債”,通過投資這類資產的產品對外打“收益率”榜單。一名上海地區不良業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違約公司債的投資機會也在研究中,但由于不是所在機構的投資強項,因此還沒有具體計劃。(楊曉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