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目前亞洲最寬的無背索斜塔斜拉結構橋,位于河南鄭州中牟縣的賈魯河大橋在建設之初就得到廣泛關注,一度被稱為鄭州新地標。據了解,賈魯河大橋的建造工程耗費近三年時間,花費資金上億元,在今年三月下旬正式通車。但近日,剛剛使用了四個月的大橋橋面卻出現了大量破損,需要重新翻修。橋梁承建方的回應是:有關部門在大橋尚未完成驗收時就提前通車,超限車輛的頻繁駛入導致橋面破損。(7月25日中國之聲)
造價上億的地標性大橋,使用數月之后就破損返工,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去猜想,這是否是又一個豆腐渣工程?而媒體一番調查下來,卻發現此事另有隱情。綜合各方信息可知,如今的尷尬結果,完全就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亂局。大橋未經驗收就擅自通車,駛入大車遠超橋梁設計能力,種種因素綜合作用下,賈魯河大橋不堪重負早早破敗,也就可以理解了。相較于大橋立項建設之初的鄭重其事,當地如今的管理方式,可以說是漫不經心了。
作為地方的明星工程、重點工程,賈魯河大橋建設淪為了“丑聞”纏身的被懷疑對象,實在令人唏噓。根據管理方的回應,“提前停車”乃是迫于通行壓力。據悉,此前分流的另一所大橋已經拆除,而可繞行的國道也正在施工。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建成的賈魯河大橋竟成了該線路上的“唯一通道”——這一現狀,可說是匪夷所思。區域市政工程建設一團亂麻,不僅未能協調工期進度、厘清主次前后,反倒賭博式押寶在一座新橋上,何其荒誕?
現代社會的工程建設,從不是孤立的事項,而必須融入市政管理的大框架和系統藍圖之內。前期缺少規劃和統籌,造成了后期過河通行車流都擠在了新橋上,這之后為了“便宜行事”公然違背程序私自通車放行,自始至終可以說是一錯再錯……事實上,與之類似的現象并不少見,只是在各地表現形式有所區別而已。歸納而言,無非就是未能平衡好存量需求與工程增量的關系,未能預留足夠的時間、空間、資源,來規避壓力的集聚和釋放。
三條可以互為替代的國道、大橋,居然同時兩處施工斷行,而另一處還是剛剛檢車未經驗收的新橋。市政建設玩成這樣,基本屬于自己給自己挖坑找麻煩了。在不少城市,主政者更多還是更看重工程開工率,追求壓縮工期提前交付,而對事前的系統謀劃和事后的日常管理,卻總是顯得懈怠和隨意。在只管“建建建”的慣性中,太多的工程項目同時開工,一派齊頭并進的局面看似喜人,實則卻是往往以犧牲民眾便利和城市秩序為代價。早衰的賈魯河大橋,本質上來說,只是無序市政治理模式下的又一苦果。
賈魯河大橋原本完全可以按節奏、走程序正常投入使用,可是在當地“沒有困難制造困難也要上”的神操作下,這座標志性的大橋卻早早承擔了不屬于自己的重負。說到底,不是大橋太脆弱,還是管理太業余了。(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