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銷售誤導行為不僅屢禁不止,花樣更是層出不窮。繼“炒停”營銷、夸大宣傳等手段被一一揭露后,近日,銀保監會的一封風險提示函暴露了一種新型銷售誤導模式——部分保險營銷員瞄準“高考季”發布“大學入學要求考生有保障型保險交費記錄”等不實信息,借機向消費者推銷產品。
據上證報梳理發現,這已是銀保監會今年以來下發的第11封“警示函”,超過去年全年數量。
保險銷售誤導屢禁不止
近日,有保險營銷員在朋友圈發布的一條信息牽動著很多學子和家長們的心。
“你知道嗎?今年好多大學錄取通知還有一條特殊的要求,就是孩子要有保障型保險交費三年以上的記錄。保險正慢慢走向強制型!”不少人不禁質疑:難道還要帶著保單上大學?
對此,7月30日,銀保監會下發風險提示函提醒,在我國,學生購買商業保險沒有此類強制性要求,大學生錄取與保險交費記錄掛鉤是誤導宣傳。對于部分保險營銷員所發布的上述不實信息,請廣大考生和家長保持警覺,切勿輕信。
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部分保險營銷員斷章取義、曲解政策,甚至編造不實信息,嚴重誤導了消費者。
事實上,除了借道“高考”進行銷售誤導外,銷售誤導行為可謂是形式多樣。今年以來的11封風險提示函涵蓋的銷售誤導行為分別涉及“開門紅”保險產品、互聯網偽保險產品、在線平臺“搭售”保險、保險從業人員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銀行保險渠道產品、互聯網渠道短期健康保險續保等。
另有一組數據顯示,人身險消費者投訴涉及人身保險11707件。其中,銷售糾紛投訴4907件,占人身保險投訴總量的41.92%。
保險銷售誤導一直是行業頑疾。業內人士分析,產生銷售誤導與保險銷售人員傭金模式的利益驅使、準入門檻不高、素質參差不齊等有關。
整治銷售誤導不手軟:嚴處罰、嚴問責
監管整治銷售誤導從不手軟。去年,原保監會發布了《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實現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明確“雙錄”規定,實現銷售行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詢、問題責任可確認。
今年6月,針對互聯網平臺上不規范的保險營銷方式,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理的通知》,強化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行為管控,全面治理保險銷售誤導。
同時,銀保監會還主動開展相關風險提示,提醒保險消費中的風險點,提示消費者相關注意事項,幫助保險消費者識別和防范銷售誤導行為,切實保護其合法權益。
“堅持嚴監管強監管深監管要求,注重預防,強化懲戒,扎實推進整治市場亂象各項工作,嚴厲查處各類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繼續加大對保險銷售誤導行為的治理力度。”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針對銷售誤導行為,監管除了嚴處罰外,還嚴加問責。近日,銀保監會對2017年度保險消費投訴處理考評排名靠后的10家保險公司進行監管約談,要求相關保險公司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限時整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