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世界級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被稱為“世紀工程”、“新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大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于一體,如一條海上巨龍連接珠海、香港與澳門。
作為當今世界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在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組織、管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創(chuàng)新,標志著我國隧島橋設計施工管理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會見大橋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代表時,高度評價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稱之為“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他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那么,港珠澳大橋這一“國家工程、國之重器”是如何煉成的?
2017年12月30日夜晚拍攝的港珠澳大橋。12月31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基本具備通車條件(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的里程碑之作
十九大前夕,中央宣傳部、央視聯(lián)合制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第一集“圓夢工程”以港珠澳大橋作為開篇,可以說明這個“國之重器”的重要地位。
2017年9月19日晚,《輝煌中國》在向全國電視觀眾介紹港珠澳大橋時說,這個超級工程,“堪稱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是一次中國實力的集中展示”,“在它身上,凝結著過去數十年中國橋梁設計、施工、材料研發(fā)、工程裝備等各項成果”,“數萬名工程師與工人,將人類橋隧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度”。
中國橋梁的建設發(fā)展,得益于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和科技水平的發(fā)展,得益于國家發(fā)展對橋梁建設不斷提出的新需求,得益于博采發(fā)達國家橋梁建設技術成果帶來的實踐。
六十年前,中國曾舉全國之力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通過上世紀80年代的“學習和追趕”,90年代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我國橋梁建設迎來了21世紀的“超越”。“縱觀世界橋梁建設史,上世紀70年代以前要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紀則要看中國。”這已是世界橋梁建筑領域公認的觀點。
隨著橋梁技術的發(fā)展,一座座在江河湖海上架起的宏偉大橋,正在重塑著中國的經濟地理。與此同時,“中國造”橋梁也大踏步邁向世界,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正在成為一張響亮的“中國名片”。
而從人類橋隧技術發(fā)展角度而言,正式建成通車的港珠澳大橋無疑是“集大成者”。
參與指揮建設了杭州灣大橋等工程的老橋梁專家譚國順,曾用“集大成者”來形容港珠澳大橋:“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在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看來,“港珠澳大橋建成,標志著我國由橋梁大國向橋梁強國邁進。”
“拿下港珠澳大橋,世界上已經沒有什么中國人不能造的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林鳴也持同樣的觀點,“港珠澳大橋沉管安裝是一次從零技術起步的高風險的工程經歷,它創(chuàng)下了最長、最大跨徑、最大埋深和最大體量四項第一。港珠澳大橋建設期間,共完成了一百多項試驗研究,創(chuàng)造了500多項技術專利,形成了六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成果。以港珠澳大橋動工建設為標志,中國開啟了超級橋梁的建設時代。”
對于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所取得的成就,習近平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之后與大橋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代表交談時,給予了高度肯定。
習近平指出,“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你們參與了大橋的設計、建設、運維,發(fā)揮聰明才智,克服了許多世界級難題,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保質保量完成了任務,我為你們的成就感到自豪,希望你們重整行裝再出發(fā),繼續(xù)攀登新的高峰。”
習近平強調,“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創(chuàng)下多項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體現了勇創(chuàng)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
2018年10月20日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黨建為工程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習近平點贊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當中,黨建無疑獨具中國特色。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是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堪稱世界之最的“超級工程”。《人民日報》2016年的報道指出,意識到工程的難度,中國交建黨委在中標工程的同時就成立項目黨委,以黨組織的政治優(yōu)勢為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報道稱,談及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黨建工作的作用時,林鳴打了這樣一個比方:“想象一下,3000人牽手一起在大海上‘走鋼絲’,而且要走6年之久,個人的一絲差池都可能會前功盡棄。如果沒有黨建引領和保障,這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關鍵時刻站出來,危急關頭豁出去,攻關之際頂得住,這就是黨建為工程建設提供的強力支撐。”報道舉了港珠澳大橋第一節(jié)沉管安裝時的一個生動案例:“2013年5月,港珠澳大橋第一節(jié)沉管安裝。然而,安裝精度和設計允許的最大誤差有一定差距,大量的調整安裝工作不可避免。
“緊急時刻,建設團隊的黨員干部站了出來,在接下來幾天的作戰(zhàn)中,領導團隊始終堅守一線,實在累極了就找個角落靠著打個盹。劉建港既是安裝船的總船長,又是安裝船黨小組組長,從第一節(jié)沉管出塢到安裝成功,他連續(xù)6天6夜沒睡過一個囫圇覺,身上的衣服連續(xù)7天沒換過……
“經過96小時鏖戰(zhàn),首節(jié)沉管順利安裝就位,創(chuàng)造了中國跨海大橋隧道建設的新紀錄。這不僅是對工程建設核心技術的考驗,更是一場對黨員領導干部、全體黨員和所有建設者意志力極限的考驗。”
事實上,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當中黨建管理帶動工程“生產力”的案例不勝枚舉。譬如,《解放日報》今年2月報道,由29人組成的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黨支部,帶領近千名“三航人”破除一道道難關,以高效高質書寫出工程奇跡。
報道稱,“工程開工之初,黨支部就結合工程內容組織勞動競賽,并設立黨員示范崗,‘三航人’的建設熱情和攻堅熱情被帶動起來。‘三航人’自主創(chuàng)新研發(fā)鋼圓筒快速筑島工藝,僅用77天就在距離海岸線20公里的伶仃洋上建成深海離岸人工島,創(chuàng)造‘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世界工程奇跡,同時減少了500萬立方米泥沙排放量。”
報道稱,“中交三航局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項目黨支部書記邱云介紹,黨支部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呼吁大家要保護海洋環(huán)境,在辦公區(qū)、施工區(qū)、碼頭、交通船舶上,但凡是有人的地方總會看見保護白海豚的宣傳海報,海報上詳細介紹了白海豚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和保護措施。不知不覺,環(huán)保意識就扎根在每一名建設者的心中。”
作為港珠澳大橋的靈魂人物,有著37年黨齡的中國共產黨員林鳴,在鍛造“國之重器”中更是始終“踐行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
今年“五一”勞動節(jié)前夕,林鳴獲評全國“最美職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在中國文明網向全社會公開發(fā)布的“2018年‘最美職工’林鳴事跡”稱,“林鳴主持建設的島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橋難度最大的部分。這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設計施工均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他以一種‘強國筑夢’的責任感,義無反顧地率領團隊承擔起攀登世界建橋技術高峰的重任,踐行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使命。”
“2018年‘最美職工’林鳴事跡”稱,“回望三十多年的工程建設歷程,林鳴常說,當國家需要建設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擔當便不僅僅是一位建設者、一支工程隊伍的職責,更是企業(yè)與行業(yè)的使命。中央企業(yè)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在國家工程遇到困難的關鍵時刻,應做到急國家所急、想國家所想,把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每談及此,林鳴的態(tài)度永遠鏗鏘堅定、擲地有聲:‘我們所建設的,從來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商業(yè)項目,而是大國的經濟宏圖。作為央企,必須要承擔起共和國長子應有的責任。’”
日出時分的港珠澳大橋(2018年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殷博古 攝
高標準的環(huán)保要求曾倒逼設計方案優(yōu)化
習近平點贊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說,“你們參與了大橋的設計、建設、運維,發(fā)揮聰明才智,克服了許多世界級難題。”
而港珠澳大橋“搭積木”的建造方式就是他們發(fā)揮聰明才智的體現:大橋的所有構件,無論大小,包括上千噸重的橋墩、橋身和100多米高的橋塔,都是在岸上工廠整件制造,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實現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裝。
“港珠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理念。”《人民日報》今年1月報道稱,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表示,施工現場緊鄰航道,每天來往船舶4000多艘,為了滿足工程質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采用了這種全新的大橋建設模式,“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干擾,降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岸上預制則讓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而裝配化的高端建設理念背后,則是基于“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保護等環(huán)保因素的考慮。
今年8月,港珠澳大橋通車之橋,央視科教頻道(CCTV-10)《人物》欄目的節(jié)目“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就講述了港珠澳大橋與中華白海豚之間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在孟凡超帶領設計團隊日夜奮戰(zhàn)之時,一個有關中華白海豚的環(huán)保問題被提了出來。環(huán)保專家提出,港珠澳大橋跨越的伶仃洋海域,正好經過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水中大熊貓”。專家們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在他們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的報告中,建議大橋要么繞行,要么不要建。一石激起千層浪,頓時,各方關于環(huán)保的議論此起彼伏。孟凡超及其團隊陷入了極其矛盾的內心掙扎之中。
節(jié)目介紹說,要避開中華白海豚保護區(qū),大橋的走位要么北移,要么南移,不管是南移還是北移,在運營里程、建設規(guī)模上都將大大增加,增加的成本也將是個天文數字。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繞行的話,“粵港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環(huán)保是一道高壓線,也是一個必須堅守的規(guī)矩。節(jié)目介紹說,孟凡超帶領團隊仔細研究中華白海豚的生活習性,不斷思考如何盡可能減少工程對白海豚的干擾和影響。為此,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建設理念,其宗旨就是提高大橋建設的工業(yè)化水平:所有大型構件,全部在工廠完成,再運抵海上安裝,最大限度減少海上作業(yè)的人員、時間和裝備數量,從而把對白海豚生活的干擾降到最低,也避免了白海豚“搬家”。
節(jié)目介紹說,“四化”理念的提出,還不僅僅是保護中華白海豚,它更是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者的智慧,這也是世界橋梁界首次公開亮相的高端建設理念。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措施是成功的。
“經過有關部門的統(tǒng)計和分析,建設期間,白海豚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孟凡超解釋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以后把港澳地區(qū)之間的海上交通部分轉換成橋上交通。經過調查,對白海豚棲息帶來影響的,主要是海上船舶的影響,尤其是高速客船的影響很大。所以說,港珠澳大橋建成之后,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保護白海豚的生存棲息環(huán)境保護更加有利。
“因為跨越粵港澳三地,地處伶仃洋環(huán)境敏感海域,以及有中華白海豚的棲息,港珠澳大橋堪稱中國有史以來環(huán)保要求最高的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說,但同時這種嚴格的環(huán)保要求,也有力倒逼促進了大橋設計方案的優(yōu)化,最終讓超級工程實現了工藝和環(huán)保的完美結合。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隧道口(2018年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開通儀式之際白海豚也來“湊熱鬧”
后來的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建設以來,中華白海豚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施工之初,最讓人揪心的白海豚僅有1400頭。而整個工程完工之后,白海豚的數量卻增加了。
2017年5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yè)廳發(fā)布的《2016年廣東省海洋環(huán)境狀況公報》顯示,2016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共258群、1890頭次,數據庫新增識別在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73頭。
2018年6月,廣東省海洋與漁業(yè)廳發(fā)布的《2017年廣東省海洋環(huán)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目擊中華白海豚380群次,共2180頭次。公報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珠江口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在數據庫新增234頭,累計已識別海豚2367頭。
而中華白海豚取得有效保護的背后,是項目相關各方付出的巨大努力。
余烈2017年曾介紹說,幾年以來,大橋管理局會同保護區(qū)管理局持續(xù)組織參建單位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積極參加白海豚保護知識上崗教育培訓和考核,“2011年1月至今,成功舉辦中華白海豚保護知識培訓29次,共2544人次參加。”
事實上,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因為白海豚觀察員的觀察發(fā)現,施工船舶為白海豚“讓道”的例子不勝枚舉。
譬如,2011年有一次,東人工島正在做砂樁施工,觀察員突然發(fā)現島旁幾百米出現了兩頭中華白海豚,根據“500米以內停工觀察,500米以外施工減速”的原則,迅速通知砂樁作業(yè)停工,最后,兩頭調皮的中華白海豚在該海域一“玩”就是四個多小時,工人們也只好停止施工,等了足足四個多小時。
余烈2017年曾介紹說,“據不完全統(tǒng)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自建設以來,直接投入白海豚生態(tài)補償費用8000萬元,用于施工中相關的監(jiān)測費用4137萬元,環(huán)保顧問費用900萬元,漁業(yè)資源生態(tài)損失補償約1.88億元,有關環(huán)保課題研究約1000萬元,其他約800萬元,上述共計約3.4億元。”
或許,人們會問:為保護中華白海豚付出這么多資金、這么大成本、這么多勞動,值得嗎?
對此,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副總經理黃維民說:“作為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意義,不僅僅是中國由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類與海洋和諧相處的豐碑。”
如今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重要標志性建筑之一、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三座“海豚塔”輕盈出水,栩栩如生,不僅是對建設者們當初許下的“白海豚不搬家”承諾的最好紀念,也是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的見證。
令人欣喜的是,港珠澳大橋舉行開通儀式之際,中華白海豚也出來“湊熱鬧”。
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時許,廣東海事局通過南方網對外宣布稱,習近平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之后,“正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海域值守警戒的廣東海事局海巡船與數頭中華白海豚不期而遇,5頭海豚從海巡船頭向大橋方向列隊游去,歡騰起舞。”
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經濟血脈將更加通暢
隨著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10月24日上午正式通車運營,香港、珠海、澳門之間的陸路車程大大縮短,珠三角一體化發(fā)展由此步入快車道,粵港澳大灣區(qū)規(guī)劃中的宏偉藍圖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從功能上看,橋梁這些全天候的通道,結束了“劃江分治”和“以山分界”的局面,使公路網、鐵路網由相互孤立、割裂的“局域網”,走向互聯(lián)互通,從而幫助人們跨越阻隔,讓彼此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拉近彼此心靈之間的距離。
而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粵港澳三地首次實現陸路連接,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這座橋將珠三角地區(qū)連成一片,形成港珠澳“一小時經濟生活圈”。
另外,作為國家高速公路網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環(huán)線的組成部分,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也使得國家和粵港澳三地的綜合運輸體系和高速公路網絡更加完善,讓粵港澳大灣區(qū)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血脈變得更加暢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致辭說,“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于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利于促進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區(qū)綜合競爭力,對于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上,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澳門特區(qū)行政長官崔世安也分別指出了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的多重深刻意義。
譬如,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表示,港珠澳大橋將“有利于香港的角色由聯(lián)系人轉向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內的澳門、珠海、中山、江門等地共謀發(fā)展”。
崔世安則指出,在政治層面來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設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豐富和發(fā)展了‘一國兩制’方針的理論和實踐。從工程開展之初就構建了緊密的工作機制,共同協(xié)商、解決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所出現的難題,實現了建設技術上、政策制度上的新突破。大橋正式開通后,粵港澳三地將首次實現陸路連接,三地無障礙的聯(lián)通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q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更堅實的基礎。”
“對于這個東方大國來說,(港珠澳大橋)這55公里連接的不僅僅是粵港澳三地,未來因它而形成的5.6萬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將是繼東京灣區(qū)、紐約灣區(qū)、舊金山灣區(qū)之后,世界經濟版圖上又一個閃耀的經濟增長極。”《輝煌中國》從宏觀視角刻畫港珠澳大橋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時這樣介紹說,“作為龍頭,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qū)將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發(fā)展,并輻射東南亞、南亞的經濟大格局,這是中國經濟戰(zhàn)略布局的一次偉大創(chuàng)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