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體現在產業協同上,也體現在教育、醫療和扶貧等民生領域。5年來,通過強化政府引導,引入市場機制,創新合作方式,推進實施了一批重點公共服務工程項目,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京津冀三省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檢驗協同發展最終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城鎮室副主任劉保奎說,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縮小了三地在資源上的差距,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協同紅利”。
醫療衛生協作日趨緊密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與北京通州僅一河之隔,在這里養老的老人中京籍占98%。但因是異地跨省,報銷很不方便。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步伐加快,三地民政部門共同簽訂《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推動北京市養老政策外延。試點機構按所收住京籍老人的身體狀況,每床每月給予不同補貼直接發放到養老機構。京籍老人赴津冀養老每月還可獲得收住機構發放的交通補貼。享受政策的老人表示:“異地就醫直接持卡結算,讓異地養老不用再往返奔波,真是太方便了!”燕達國際健康城副總裁李海燕介紹說,隨著北京運營補貼和養老助殘卡在河北燕達落地,企業發展勁頭更足了。
受益的不僅是在河北異地養老的京籍老人。5年來,京津冀醫療衛生協作日趨緊密,合作持續深化。京津冀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服務取得重要進展,三省市新農合信息平臺已經完成對接。津冀在全國率先實現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跨省市即時結算,探索通過國家平臺實現跨省異地就醫門診聯網直接結算。2017年1月份,河北與北京、天津第一批同時接入全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
此外,北京市17家醫院還與河北省唐山市、張家口市、保定市等地的醫院建立了合作關系。京津冀還推進雙向轉診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推動組建跨區域醫聯體,聯合培養高端醫學人才,33項臨床檢驗結果在京津冀296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20項醫學影像檢查結果在155家醫療機構實行共享。京津冀社會保障一卡通建設也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市常住人口實現全部領卡,天津、河北持卡率均超過80%。
教育合作不斷加深
2018年11月6日,石家莊市新華區4所中學、8所小學的30余位校長和教師來到北京市海淀區的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北京市育英學校等12所中小學,開展掛職跟崗學習。
前來掛職學習的石家莊市第十八中學黨總支書記強文書告訴記者,這種交流學習對提高師資水平十分有益。2018年11月29日,北京市海淀區12所中小學,又與石家莊市新華區的12所中小學簽訂“手拉手”友好學校合作協議,實施“一對一”校際合作。
在高等教育領域,先后組建了京津冀工業院校、師范院校、農林院校、醫科院校等9個創新發展聯盟,在師資共享、聯合培養、產學研等方面合作不斷深化,北京農學院與天津農學院還通過合作辦學嘗試開展本科生交流培養和學分互認。
在職業教育領域,組建了京津冀模具現代職業教育集團、北京外事服務職業教育集團等多個跨區域特色職教集團,建立五大職業教育區域協作平臺,開展技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河北省60所職業學校與京津兩市200多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天津市與雄安新區在職業技能培訓、校際深度合作、數字資源應用、教師培養培訓等方面加強合作。
不久前,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門還在雄安新區共同發布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北京市推動符合雄安新區定位的部分教育功能向新區轉移,全力支持央屬高校向雄安新區疏解。在通武廊地區,京津冀將開展基礎教育“同上一堂課”,促進三地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文化旅游協同推進
隨著“一張圖、一張網、一張卡”加快推行,京津冀多條旅游直通車正式開通,三省市對53個國家聯動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三地消費者在京津冀旅游更方便了。
京津冀深化文化藝術和公共文化領域合作,先后成立京津冀圖書館藝術職業教育聯盟,打造“京津冀群眾合唱節”等公共文化活動品牌。
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北京市、天津市、石家莊市、廊坊市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京津冀還協同推進區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已舉辦4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以冬奧會為契機,三省市共同打造以冰雪運動和文化民俗為核心的旅游產品體系。
“協同發展給京津冀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思路重點上,要緊抓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更加注重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推動合作。”劉保奎表示,未來要進一步滿足旅游、文化等新興需求。同時,創新合作模式,把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多的優勢釋放出來,謀劃若干跨區域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合作載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