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堅決杜絕保險機構及從業人員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的通知》稱,近期,個別保險公司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形成風險事件,暴露出保險機構在非保險金融產品銷售管理、從業人員管控以及風險處置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銀保監會表示,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及其從業人員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是嚴重違反監管規定的行為,對保險行業誠信形象和社會穩定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必須予以堅決打擊。
銀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要嚴格按照《中國保監會關于嚴格規范非保險金融產品銷售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重點針對所屬機構及從業人員銷售資質、產品準入、業務隔離、備案管理、分類處置等內容,梳理檢查公司相關管理制度是否完備,機制是否健全,執行是否到位。總公司要切實按照監管要求,自上而下督促層層建立從業人員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管控制度,落實管控責任。
自收到上述《通知》之日起,保險公司、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要深入開展自查,以省分公司為單位,針對重點人員全面排查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問題。各保險公司省分公司及保險專業中介機構應于2019年4月30日之前向當地銀保監局書面報告自查情況。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上述通知并未提及形成風險事件的金融產品是哪些?但據《證券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多地銀保監局此前曾提及險企違規銷售P2P產品,并就部分保險機構從業人員銷售P2P下發風險提示函。
比如,北京銀保監局此前就提醒廣大消費者,不法分子假借保險公司名義銷售P2P等非保險金融產品,主要使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保險銷售(經紀)從業人員同時推介保險產品與非保險金融產品,混淆兩種產品性質;二是保險銷售(經紀)從業人員承諾非保險金融產品以保險公司信譽為擔保,保本且收益率較高;三是誘導保險消費者退保或進行保單質押,獲取現金購買非保險金融產品。
為避免投資者落入陷阱,銀保監會此前也下發《關于防范保險從業人員違規銷售非保險金融產品的風險提示》,并表示一些保險從業人員假借介紹保險產品名義,向消費者推銷P2P等非保險金融產品,以“保本高收益”引誘消費者出資購買,有的甚至構成金融詐騙和非法集資的行為。
實際上,在P2P行業事故頻發、風險跨界傳遞的情況下,監管此前曾發布多份監管文件。去年1月份原保監會印發了《關于加強互聯網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必須審慎選擇合作的互聯網平臺。去年3月15日,原保監會發改部還下發了《關于報送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提供保險保障業務有關情況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全面報送與互聯網金融平臺合作的相關數據詳情。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險企旗下就有P2P平臺,比如安邦旗下邦融匯。邦融匯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由北京安邦和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是安邦保險集團旗下網絡借貸平臺,成立于2014年12月份,注冊資本2億元,實繳資本5000萬元,經營狀態為開業。記者 蘇向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