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2019年10月10日發布了一項關于印發《上海市公有住房差價換房辦法》的通知。
上海市公有住房就是使用權房,沒有產權,只有使用權,相當于跟政府簽了長租協議。因其不限購、交易無稅費、與產權房擁有一樣的住宅屬性,在上海市限購政策頒布后開始受人關注,又因位于市中心、投入較低、租金回報率高、可參加房改等優勢成為已限購上海家庭的投資關注產品。
不過,根據最新政策,12月起使用權房也限購了,將列入普通住宅限購范疇。
重點內容如下:
1、整棟獨用花園住宅的使用權房,不能買賣。
2、滬籍家庭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包括使用權房和產權房),不能再買使用權,限購。
3、滬籍單身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包括使用權房和產權房),不能再買使用權,限購。
4、戶口本不在一起的滬籍家庭,也只能買一本房卡的使用權房,不能購買多本房卡的同一套使用權房,限購。
5、花園住宅和優秀歷史保護建筑的使用權房,鼓勵市政由指定企業收購。
6、公司名義不能新購使用權房,限購。
以上 2019年12月1日開始執行,具體細則以各區執行為準。
從新政策來看,花園住宅類和待拆遷、待改造的公有住房,新政策后不得差價換房,而對其他公有住房的私人差價換房影響并不大。
并且新政策只是對使用權房(非花園住宅類)買受人做出了限購限制,對整個使用權市場并不會造成太大沖擊,并未影響到使用權房的本來屬性。
此外,對于新工房或者其他價值一般的公有住房,憑自愿原則,轉為產權房后,將納入房產稅征收范圍,改善使用權房居民生活居住環境;對于存量公有住房,縮短整個交易時間,讓交易過程更加便捷,公開,透明!
上海8月曾放寬臨港新片區限購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曾在今年8月份對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放開房產限購政策。
由以家庭為單位的限購,轉為以個人名下房產數量限購。購房資格由5年社保要求轉為3年社保要求。
南京、天津在10月15日相繼放松限購,隨后,三亞限購松綁,短短一周內,三地樓市限購放開。
據北京日報報道,10月15日晚,天津市發改委開始對《關于天津市促進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項目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征求意見。所列七大措施包括購房政策:對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項目,戶籍暫未遷入本市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在本市購買住房1套,不再提供在津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證明。
根據揚子晚報報道,南京六合在10月15針對外地人的住房限購政策已放松,對外地購房者不再有社保和個稅要求,宣告了施行兩年半的調控政策迎來調整。
10月19日,三亞限購松綁首發,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全日制)并在三亞工作,繳納個稅或社保,即可無需落戶獲得一套房的購房資格!
此外,據北京周邊房產大全公眾號及某微博大V消息,燕郊樓市限購定向放松。但官方至今未有證實。
10月18會議主要內容:凡燕郊中省直單位、高校、醫院的員工(戶籍不限)或燕郊高新區名義引進的企業,在燕郊(含三河市區)無住房,可以在燕郊購買一套商品房(即一手房或新房)。
不難看出,以區域、面積段為主要方向,全國多城樓市限購松綁。
“房住不炒”下的“一城一策”
自2017年全國樓市限購之后,行至2019年,部分城市限購松綁的聲音陸續傳來。
上海此前曾放開房產限購,如今又加強使用權房的限購政策。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僅為個案,此次上海使用權房加入“限購”套數,其調性是符合“住房不炒”基本政策框架的。
在此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成為樓市調控主基調。天津、南京六合區、上海臨港新片區等限購松綁政策,都是這種調控形式的體現。
此類政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限購松綁政策。天津出臺相關措施的出發點是為了配合北京相關產業轉移,進而為相關職工提供購房優惠和保障措施。此類政策和上海臨港新片區、南京六合等類似,均屬于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的政策內容。
客觀來看,這些政策針對特定購房群體放松了購房條件,具有類似松綁限購的效應。
關鍵詞: 上海使用權房限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