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后我們壓力很大,投研的人都跑出去調研了。”南方一家老牌私募基金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2018年以來,公司投研人員都被考核“折騰”著。“去年我們選的標的大部分已經漲得比較多了,市場有調整的壓力,因此得深入跟蹤,才能確保業績的持續性。”他說。 隨著市場風格搖擺,私募基金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祭出殺手锏,這從其調研動向就可見一斑。據記者了解,從調研情況分析,私募基金對中小創個股的關注度有所提升。部分私募表示,近期忙著調研新標的,為獲利了結和可能的風格切換做準備。
去年曾起到“風向標”作用的私募調研,今年透露出什么樣的信號?
中小創關注度提升
2月12日以來,創業板指數在15個交易日里累計反彈16.57%,中小板指數累計反彈12.79%,而同期上證50指數僅上漲3.49%。隨著市場風格搖擺,私募調研方向有所轉變。
“2月份,私募調研創業板公司的比例有所提升。”格上研究中心研究員徐麗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私募機構共調研1563次,涉及326家上市公司,與去年同期水平差異不大。整體來看,對中小創個股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主板的關注度下降,尤其是2月份,私募調研的個股有近一半是創業板上市公司。具體來看,電子、化工、計算機是私募關注度前三的行業。
格上研究中心的數據進一步顯示,2月份私募共同調研(指2家以上私募共同調研同一只個股)的上市公司中超八成屬于中小創板塊,其中超過10家私募機構調研的14只個股全部屬于中小創板塊,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分別有9家和5家,且超半數都是電子和計算機等科技行業。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百億級私募的關注重點也在中小創個股上,百億級私募共同調研的個股中,約有九成屬于中小創。
上述私募基金人士就表示,去年公司發了不少產品,因此今年一季度是調研高峰期。近期調研主要目的在于選擇新的標的,其中生物醫療領域的調研頻次比較多。另有一家位于上海的老牌私募相關人士表示,近期投研團隊主要調研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以TMT為主。
從去年的走勢來看,私募調研具有一定的“風向標”作用,私募密集調研的公司,股價往往也有較好的表現。從調研范圍來看,去年私募調研的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僅約三成,這些公司平均漲幅顯著優于大盤,百億級私募重點調研的個股表現更是出眾。例如,數據顯示,去年私募調研數前五的公司是海康威視、歌爾股份、匯川技術、廣汽集團、華東醫藥,去年漲幅分別高達149.45%、31.41%、44.45%、7.69%、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