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IPO堰塞湖問題一直困擾著A股市場的健康運行。然而,從某種程度上分析,在IPO堰塞湖遲遲未能獲得實質性解決的背景下,也或多或少影響到注冊制的推進進程。
不過,從今年以來,IPO堰塞湖問題卻有所好轉,而IPO排隊企業數量卻出現了急速下降的跡象。截至今年3月22日,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僅為393家,而這也是近年來的較低水平,按照今年以來IPO堰塞湖的泄洪速度,料受理首發企業數量有望進一步下降,若得以保持下去,則不排除未來將有望實施IPO隨報隨上的形式。
時下,正處于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的重要時間點,而從最新的政策分析,IPO注冊制改革授權期限也從原來的2018年2月28日延長至2020年2月29日。換言之,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將會積極創造條件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并把相應的配套措施給予完善,以加快股市從核準制往注冊制過渡。
排隊企業數量驟減,并創出了近年來的數量新低,這也是IPO堰塞湖問題加快解決的真實寫照。然而,在IPO堰塞湖加快解決的過程中,往往離不開一些因素的影響。
其中,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態度,而對于新一屆發審委的審核狀況,基本上呈現出嚴審核、偏高否決率以及審核標準趨嚴的特征。確實,與前幾年的IPO否決率相比,最近一段時期內A股市場的IPO否決率確實明顯提升,而在IPO審核趨嚴的背景下,卻加快了不少企業主動撤回材料的速度,而主動退出的企業數量也明顯增加。從某種程度上分析,對于主動退出的排隊企業,一方面體現出自身信心不足的一面,另一方面則是對部分材料不達標,或渾水摸魚的企業構成了震懾的作用。
與此同時,則是來自于政策監管環境的趨嚴以及市場投資環境的弱化,加上次新股破發現象的頻繁上演,也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發行上市的熱情,對于一些熱衷于提升股票市值、增強財富效應的企業來說,一旦股市賺錢效應驟減,炒新熱情降溫,且與其預期不相符,那么企業發行上市的意義也就大打折扣了?;蛟S,對于一些企業而言,寧可等待市場環境更為明朗的時候,再行排隊申請。
此外,對于近期IPO審核趨嚴的現象,也可能存在為以后部分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市場創造積極的條件與空間。
最近一段時期內,A股市場對獨角獸企業的回歸抱以歡迎與開放的態度。然而,從富士康的快速審核到寧德時代的發行加速等現象來看,實際上也反映出獨角獸企業回歸A股市場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并有望為其放寬相應的審核要求。
然而,對于批量的獨角獸企業上市,則需要更多的融資空間以及籌資的需求。由此一來,對于獨角獸企業的回歸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而就目前而言,市場期望最高的,依舊是CDR的形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無論獨角獸企業選擇何種形式回歸A股市場,最終還是會給A股市場帶來不同程度上的融資壓力。對此,一方面針對存量IPO堰塞湖延續了IPO審核趨嚴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為部分達標的獨角獸企業放寬審核要求,由此減緩市場集中籌資的壓力,同時可以滿足獨角獸企業上市融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