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工智能是科技行業最火的詞,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市場的需求也很大,事實上就算沒有教育部發文鼓勵,不少高校也都已經在考慮如何蹭這個熱點吸引招生了。
然而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專業教育體系的建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會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絕非隨隨便便就能開設的學科專業,萬萬不能以專科技校的思路培養人工智能人才。這也是筆者最擔心的。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郭軍也表示,目前大多數人工智能相關崗位只需培訓幾個月就能上崗,但中國真正缺少的不是這樣的技工,而是能夠把握學科發展方向的研究型人才。
人工智能是個香餑餑
人工智能專業高等教育目前想要落地和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就是教材和課程設置上沒有參考和標準,人工智能還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各大研究所和實驗室可能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并沒有形成一套最基礎的統一的理論體系,教材上也沒有統一標準。
同樣的情況還有教師,人工智能領域目前甚至沒有培養出自己領域的專業師資力量,更多的是科研人員,這與教授知識有天差地別。
一個大學專業需要的是有理論體系的教育課程,但這都是目前人工智能專業所嚴重欠缺的,如果真的強行開設專業,可能最后用的還是計算機專業的那一套東西,成為換湯不換藥的噱頭。
其次就是本科教育。我們知道本科教育其實都是在打基礎,學習的主要內容都是最基礎的理論知識,比如大學物理主要學習的還是物理學基礎。
這一點在人工智能領域也一樣,人工智能學科的基礎是計算機科學。
目前人工智能學科研究的主要學科包括: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而所有這些都需要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打底子。
因此在基礎還沒打好的本科階段,學習以上這些專業知識的難度是很大的,甚至可能完全接受不了。這也是為什么這些課題目前只存在與研究生階段的原因。
事實上國外大學的人工智能專業也都是研究生課程,而且報考這些專業也需要具備科學、工程、計算機或是數學專業背景。
斯坦福大學
最后就是教育目的。人工智能的火爆使得求職市場上該類人才也備受關注,為了吸引招生,相信會有高校順勢開設相應專業,畢竟連電競專業都有了,一個人工智能專業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但帶著這種目的開設的專業,教學內容必然是沖著就業去的,課程設置必然也是以應用技術為主,這是技校該做的事,而不應該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因此可以這么說,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藍翔、北大青鳥這樣的培訓機構開設人工智能課程都要比高校更實際。
當然我并不是說高校不應該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而是說這個過程需要嚴謹地探索,搞清楚高校教育的目的,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而不是一拍腦門就設立一個新專業,那是誤人子弟。教育部的文件里也明確說了是“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
說了這么多,其實是想給馬上就要參加高考報考大學的學生們提個醒,本科開設的人工智能專業基本都是玩概念蒙事兒的,請謹慎選擇。如果真的想在將來從事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和工作,還是選擇傳統的計算機科學或是電子工程專業,打好基礎,這些專業都已經有成熟的教育體系了。事實上目前人工智能的領軍人物也基本都出身于這兩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