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突破8000億元!剛結束披露的2017年年報顯示,滬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高達8463億元,創歷史新高。刷新紀錄的同時,滬市現金分紅還呈現新的氣象:持續穩定的高分紅群體不斷壯大;一些長期不分紅的公司甩掉了“鐵公雞”的帽子;往年嘈雜紛擾的“高送轉”也聲息漸悄。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水平逐步提升,離不開各方對現金分紅長期不懈地推動。在證監會的指導下,上交所始終將引導現金分紅作為監管和服務的重中之重。滬市公司現金分紅的亮麗“成績單”,是企業經營質量提升的成果體現,更是監管持續關注、引導、鼓勵所取得的成效。
現金分紅創多項新紀錄
2017年度,滬市公司現金分紅刷新多項紀錄:總金額、家數、比例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從分紅總金額看,2017年度為8463億元,較2016年度的6823億元、2015年度的6729億元分別增長24%、26%。即使剔除新上市公司,滬市公司分紅額仍超過8000億元。從分紅家數看,共有1100余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較2016年度、2015年度分別增加26%、49%。從分紅比例看,平均分紅比例高達37.92%,較2016年度、2015年度的平均分紅比例整整高出5到6個百分點,也創了歷史新高。
滬市公司分紅傳“捷報”,主要緣于整體經營業績大幅改善的“底氣”。2017年,滬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增長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其中,代表實體經濟的非金融企業實現凈利潤1.03萬億元,增長39.8%,對應現金分紅總額超過4000億元。特別是煤炭、鋼鐵等直接受益于供給側改革的傳統行業,不僅扭轉了虧損局面,相關公司更是積極提出高比例分紅方案,與投資者共享發展紅利。
拉長時間軸,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持續增長會更為直觀,而這與證監會、交易所有關鼓勵現金分紅的制度安排和監管引導密不可分。2004年以來,證監會陸續出臺多則通知指引,將現金分紅與公開發行等行政許可掛鉤,并不斷強化分紅信息披露要求。在證監會的指導下,上交所2013年出臺了《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指引》(下稱《指引》),首次提出不低于30%分紅比例這一鼓勵性指標,意在倡導現金分紅。同時,《指引》強化了現金分紅信披義務和決策程序,提升了上市公司分紅政策的透明度和穩定性,增強了中小股東的話語權。近年來,上交所嚴格執行上述規則要求,始終圍繞實現投資者回報、培育價值投資理念的目標,切實做好對現金分紅的監管與服務。目前,滬市公司現金分紅金額已較《指引》發布前增長72%,平均分紅比例也從31%提高至近38%。
穩定高分紅群體不斷壯大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滬市持續高比例分紅的公司家數逐漸增多。據統計,近3年現金分紅比例維持在30%以上的公司有390家,在50%以上的有57家,較此前分別增加了14%和10%。而2017年度1100余家派現公司中,有778家的分紅比例在30%以上,有194家公司分紅比例在50%以上,有67家公司比例在80%以上。分行業看,金融業、制造業仍是分紅主力,2017年度分紅分別達到4341億元、1659億元,同比分別增加9%和35%。
具體看,滬市穩定高分紅群體也呈現結構性特點。其中,有作為藍籌股“火車頭”的金融業龍頭。如中農工建交等國有銀行三年平均分紅比例均在30%以上,其股息率也均高于三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也有傳統行業的“實力擔當”,例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神華等公司三年平均分紅比例均在35%以上,上汽集團(600104,股吧)、福耀玻璃(600660,股吧)等公司分紅比例更是長年保持在50%以上。此外,滬市高端裝備、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業態等創新產業中的部分公司,在自身壯大的同時也積極與投資者分享發展成果。例如,三一重工(600031,股吧)、振華重工(600320,股吧)等公司,近三年現金分紅均保持在較高水平。
滬市穩定高分紅群體的形成,離不開各方的長期倡導和推動,也與滬市上市公司的結構以及近年來資本市場生態的持續改善相關。滬市集中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中型藍籌企業,這些企業既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落實國家戰略的執行者,也是堅持股東回報和價值投資理念的引領者,更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捍衛者。以上證50和上證180成分公司為例,2017年度分別派現4988億元和6861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61.5%和84.59%,是滬市高分紅群體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