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僅有一周的時間。5月15日,MSCI公布了半年度指數成分股調整結果,共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6月1日正式實施。隨著A股入摩時間節點的日益臨近,市場各方正在做好準備,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瞄準時機加緊布局,捕捉“入摩”機遇。
MSCI主題基金密集上市
5月15日,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公布了半年度指數成分股調整結果,共234只A股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6月1日生效。市場人士分析稱,作為“入摩”成分股的“實時跟蹤版”,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有望吸引資金關注。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瞄準時機加緊布局。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5只MSCI主題基金先后獲得證監會審批準予募集。具體來看,景順長城、平安大華、南方基金、華安基金年內均成功發行了2只MSCI主題基金產品,如景順長城發行的產品有“景順長城MSCI中國A股國際通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聯接基金”、“景順長城MSCI中國A股國際通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南方基金發行產品名稱為“南方MSCI中國A股國際通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發起式聯接”、“南方MSCI中國A股國際通交易型開放式指數”。此外,富國、前海開源、易方達、建信、華泰柏瑞、招商、創金合信均于年內獲批1只MSCI主題基金。
其中,易方達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已于5月18日正式成立,為投資者及時布局這一重大利好提供了合適工具。產品說明書顯示,易方達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將采用完全復制法跟蹤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的表現,以追求跟蹤誤差最小化為目標,緊密跟蹤標的指數。
據悉,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于2017年10月發布,又稱“MSCI中國A股納入指數”,是當前中國市場上唯一完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體系的A股指數,被市場普遍視作A股“入摩”真正的、直接的受益者。從歷史表現來看,該指數的表現也值得期待。據Wind數據統計,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2017年漲幅為22.60%,超過同樣以A股大盤股為主的滬深300指數21.78%的全年漲幅。
捕捉A股“入摩”機遇
被納入MSCI指數,也就意味著外資將要被動配置A股,最直觀的利好就是資金的流入。短期來看,A股納入MSCI帶來的增量資金規模并不大。川財證券研究認為,按A股5%納入進行簡單測算,海外以MSCI為基準的指數基金帶來的增量資金規模約1200億元。由于6月和9月各納入2.5%,增量資金分別為600億元。而從中長期來看,花旗銀行認為,在MSCI于6月1日將A股納入其指數之后,每年將有約3000億元的資金流入A股市場。國金證券(600109,股吧)則預計,若將來A股按照100%納入,總體將帶來3000億美元的增量資金,約2萬億人民幣。
對于投資者來說,又該如何把握這個投資機會呢?分析認為,對投資者而言,234只股票的選擇會讓人眼花繚亂,因此轉戰MSCI主題基金將成為不錯的選擇。近期發行的基金多為ETF基金,即指數基金,主要跟蹤“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和“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初期被納入的成份股為大盤股票,后會根據納入節奏增加盤股票。“MSCI中國A股國際通指數”:基于QFII和RQFII視角,涵蓋大盤和中盤公司。從長期來看,這兩個指數的差別不大。
從具體納入MSCI指數的A股公司來看,傳統行業藍籌股占據絕大部分,整體市值偏大。此次納入的公司雖然只有234家,占全部A股數量的6.7%,但是其市值規模卻達到30.6萬億,占到全部A股市值的40%,遠遠大于家數占比。從行業分布上來看,此次MSCI覆蓋了除輕工制造以外的所有28個中信一級行業,基本上以金融、地產、石化等傳統行業為主,在制造業中則偏向醫藥和食品飲料。
伴隨著234只個股入摩,MSCI主題基金后市走向如何?會否如預期一般利好?恒豐泰石總經理韓瑋表示,一方面,A股在MSCI相關指數權重的不斷提升是大勢所趨,長期看來投資于這些成份股的海外增量資金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與歐美等股市相比A股的藍籌股處于價值洼地,A股市盈率更低、增長率更快,納入MSCI后會刺激并帶動更多海外主動投資基金投資A股。因此,入摩長期利好后市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