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藍籌股的典型代表,金融行業在A股回歸價值投資的過程中可謂春風得意。
統計數據顯示,在A股市場中,銀行、券商、保險、互聯網金融及地產等金融相關領域的上市公司,數量占比已超過一半,但市值占比只有四分之一。
嘉實基金研究部金融地產組組長、嘉實金融精選擬任基金經理李欣表示,會重點選擇主業成長較好,以及低估且基本面有明顯好轉趨勢的個股。
低估值、高分紅、穩定高增長
“近兩年,A股市場機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投資者中機構占比不斷提升,價值投資的理念也在逐漸深入人心。因此,自去年以來市場對于金融板塊的配置需求出現顯著提升,尤其是銀行、保險板塊。”
對于金融行業的各個子板塊,李欣非常看重低估值、高分紅、業績穩定高速增長幾點。在他看來,投資金融股,賺的就是內生增長和估值修復兩方面的錢,即“戴維斯雙擊”。
首先,從估值來看,李欣認為,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比較,金融行業估值都比較低。尤其是銀行板塊,截至今年春節前,該板塊PE只有8倍,PB只有1.1倍,在所有子行業中最低。在他看來,銀行估值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資產規模增速、ROE水平及資產質量來看,我國銀行業目前的基本面其實可以對標2000年到2007年的美國銀行業,當時它們的PB有2-3倍。”
其次,最近十年來金融行業利潤在持續穩定增長,而且利潤增速和ROE在各個子行業中排名居前。“以保險、銀行股為例,保險股的內涵價值大約為20個點,因為去杠桿等因素,銀行股的略低,但每年凈資產收益率也有14、15個點,兩個板塊的內生增長都很穩定。” 不過,在李欣看來,從這兩個板塊股價歷史表現來看,目前兩個板塊的股價反映的只是內生增長。
此外,在分紅方面,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銀行板塊的分紅收益率比較優勢明顯,非銀金融相對也很靠前。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兩年監管趨嚴,對金融行業整體利潤產生一定影響。但在李欣看來,去杠桿是金融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由于上市的金融企業基本都是行業龍頭,在風險控制和資本上的優勢較大。“嚴監管將助推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向龍頭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