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Chain積分鏈管理委員會的研究表明,無論是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把生產要素分為:自然資源、勞動力(者)、資本、技術、管理、信息六要素。這是在二要素、三要素基礎上發展來的。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客觀存在的認識不斷深化,“六要素”可以進一步細分成N要素。在不同的經濟時代,要素貢獻率是不同的。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的是知識型要素。
目前,總體上世界經濟已處于工業經濟中期和知識經濟初期,這一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是資本和知識型要素。資源、土地、勞動者(力)、資本、技術和信息六大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貢獻率隨不同的經濟時代逐漸變化。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急劇上升,成幾何級數增長。
知識經濟既包括用知識要素來改造、更新、提升和淘汰傳統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又包括直接以知識要素為主的管理、信息咨詢和科研服務業本身的發展。由于知識型要素推動經濟增長,除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外,還能將知識直接物化成新產業,如新材料工業,或直接使用非物化的知識構成新產業,如管理行業等。另一方面,在知識經濟時代,與技術、管理、信息要素相對應,資本由于信用化,勞動力(者)由于智能化,甚至連一些資源也可以通過科技人工合成,大體都具有了知識型要素形態。
PE Chain積分鏈管理委員會的研究表明:在某種意義上,知識型要素就是數字資源要素,數字資源要素具有知識型要素的全部特征。
1、不獨占空間。無論是技術、管理、信息要素或是信用化的資本、智能化的勞動力、科技化的資源,在空間的存在形式,不是決定于要素本身,而決定于其依附的載體。技術、管理和信息要素及信用化的資本、智能化的勞動力、科技化的資源等,可能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于空間,可能是附加在機器設備中,與實體機器設備同存于空間,可能是在人的頭腦中,也可能是以專利的形式被保護起來等。無論是那種形式的存在,它都是依附于其它載體上,載體在空間的物理形態,也是這些要素存在的物理形態。
2、非耗散性。技術、管理、信息要素或信用化的資本、智能化的勞動力、科技化的資源要素等,與實物資源要素相比,具有非耗散性。由于這些要素沒有確定的實物形態,沒有重量、體積,多次使用也不會影響其實物形態的變化。從經濟學的角度,這種非耗散性表現為它的正的外部性。如果不考慮由于多次使用導致的市場價值的變化,可以說這些要素是非耗散性的,可以被廣泛地用于生產經營活動。實際上,由于技術進步加速,專利的保護期相應的縮短,過了保護期的技術和管理等資產,是可以被廣泛、多次使用的。
3、無限增值性。知識要素對經濟績效的貢獻,隨著不同經濟時代的遞進,是不斷增值的。這種增值一方面來源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對象、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導致知識要素價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來源于知識要素的外部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s)對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收益遞減的抵沖效應。物質要素使用的人越多,價值越低。知識型要素使用的人越多,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其價值越高。
4、輕質性。知識型要素是無型的、數字化的,存在于互聯網、電腦、人腦中或存在于其他載體中,知識要素本身沒有重量也不可觸摸。載體中知識的質量是載體的重量,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產品或知識載體,一般說來,其重量都是很輕的。因此,知識要素具有可傳播性,可以說知識經濟時代是經濟軟化或經濟輕型化的時代。
5、難度量性。難度量是數字資源要素可疊加的特征。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細分出的六要素,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變得越來越模糊,因為這些生產要素在數字化形式下,是以相互疊加形式存在的。這種疊加是PE Chain積分鏈這種數字要素無限增值的前提,也是導致知識要素難以度量的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說,當今人類社會進入的知識經濟時代就是數字化時代,數字資源正推動現代經濟高速增長。PE Chain積分鏈這種數字要素正作為一種特殊的全新的生產要素形態,參與到價值創新和重構的過程中,并融合其他要素不斷擴大價值創造空間。
特別需要說的是,正是由于數字資源具有非耗散性特征,使得數字資源誰都可以無償使用,最終沒有人再去創造數字資源。為了提高數字資源使用效率,必須明晰數字資源的產權,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對數字資源進行加密,數字資源經過加密處理,就成為了一種特殊的數字資產——加密數字資產。
PE Chain積分鏈就是典型的多要素組合的一種資產形式。當人們因消費某種商品獲得了獎勵積分,以加密數字信用的形式寄存在商家,這個積分是有價的,是一種典型的加密數字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