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中旬以來,醫藥板塊漲幅迅猛。截至3月19日,滬深300醫藥等指數紛紛大幅跑贏大盤,甚至創出新高。在公私募基金人士看來,資金驅動并不足以解釋這一波醫藥行情,其核心邏輯還在于政策改善和行業復蘇。未來醫藥行情仍將持續,但個股會表現分化,細分行業的龍頭個股將表現強勢。
三大醫藥指數創新高 內在邏輯支撐板塊升溫
3月19日,滬深300醫藥指數單日漲幅3.15%,盤中觸及11016.01點,創出歷史新高。而從2月12日至今,該指數漲幅已達17.54%。同期,中證醫藥指數漲幅16.01%,國證醫藥指數漲幅已達17.01%,均創下近兩年新高。相比同期,上證指數漲幅為4.77%。
從個股來看,恒瑞醫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等多只醫藥龍頭個股的股價亦創下了新高。
有投資人士表示,醫藥板塊上漲的邏輯在于資金的“蹺蹺板”效應,趨勢性投資者從去年漲幅較多的白馬藍籌股中撤出,選擇了相對低估的醫藥股。
不過,在廣發醫療保健基金基金經理邱璟旻看來,資金驅動只是結果,醫藥行情背后有內在邏輯支撐。
邱璟旻表示,近期醫藥股熱度提升總體源于三個因素:
第一是行業復蘇的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2013年之后,行業承壓,企業增速下滑,2016年4季度到2017年2季度筑底,之后基本上呈現緩慢抬升的趨勢。
第二,政策改善,行業正本清源。
第三,股票估值合理甚至被低估,機構配置比例低。大部分的醫藥行業龍頭企業估值基本在25~30倍之間,即便是創新藥企業看起來貴一點,但如果用價值投資所倡導的現金流折現法來看,也不算貴。
理成資產合伙人楊玉山認為,這波上漲行情主要體現在創新藥研發能力很強的醫藥股,是市場追逐醫藥研發能力強的公司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