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基金是一種適合投資者長期持有的品種,但并不意味著買了之后就可以不管不問,也不宜像股票一樣頻繁買賣。同時,投資者不應盲目迷信基金的絕對收益,應結合自身投資目標、風險偏好、資金數量等因素,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和投資策略——
近5年以來,我國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行業均快速發展,管理規模均突破10萬億元大關,公開募集的證券投資基金也早已是大眾熟悉的主流投資工具。
基金管理規模龐大,公眾參與非常廣泛,但并不代表我國基金投資者在投資專業水平上有了很大飛躍。與之相反的是,我國大部分基金投資者在基金投資中往往處于弱勢,投資若干年仍然稀里糊涂虧錢者不乏其人。如何避免“買基金常虧錢”的怪圈?日前,記者帶著問題采訪了多名業內專家。
誤區一:
不懂得何時該“放手”
對大部分投資者來說,“買基金常虧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基金投資何時該“放手”。
在基金投資市場,有很多投資者普遍存在“虧了就一直拿著,要等它有朝一日漲回來”的心態。可實際情況卻是虧損的基金往往一直虧損,盈利的基金則更加賺錢。反而是那些賺了錢的基金,會被提前賣掉,選擇趕緊“落袋為安”。
虧損的基金賣不賣,賺錢的基金留不留,說到底是一道“放手”與“不放手”的選擇題。對于選擇困難的投資者,不妨在查看基金業績時,重點關注基金經理的長期投資業績、最大回撤、市場風格變化、倉位變化等指標,綜合考慮虧損基金是否具備“拯救”并繼續持有的必要。一旦決定繼續持有,可以采取定投攤薄成本、單次申購等方法,增加持有基金份額,稀釋虧損額度。
在私募基金領域,投資者選擇“不放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過于迷信清盤線。好買財富研究總監曾令華表示,清盤線設置的初衷,是敦促基金經理及時止損,但有很多投資者卻容易誤認為,基金由于設立了清盤線而會變得更安全。
“過分迷信清盤線的投資者可能會選擇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基金產品。例如,一般私募的清盤線設置在0.8元。部分投資者認為,投資股票型私募基金即可享受股票市場的收益,而最大的風險在虧損20%。事實上,由于流動性等原因,組合未必能將損失控制在20%以下。”曾令華說。
“不放手”的另一個表現是過于迷戀熱門基金、熱門組合和熱門策略。有些投資者對資源類基金、國企改革、“一帶一路”主題基金非常癡迷,殊不知這些主題基金往往是一時的熱點產品,比較適合波段操作,一旦市場熱點出現切換,基金業績往往會大幅下跌。
“盡管主題基金的波段操作可能獲得收益,但對基金投資者有較高要求,一般投資者只知道一直持有,不會根據市場輪動來做波段操作,即便短期盈利,也會在下次熱點切換時損失掉。”金牛理財網分析師宮曼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