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募基金2017年年報披露結束,只在基金年報、半年報中才披露的持有人數據全貌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還在增持的機構投資者,下半年的操作風格突然就發生了轉變,不僅減持了股票型等較高風險基金,還減持了債券型等較低風險基金,主動避險策略明顯。
回頭來看,他們的眼光頗具前瞻性。
此外,基金年報還顯示兩大看點:機構持有基金比例跌落至50%以下;創新產品FOF更受個人投資者偏愛。
機構逃跑最快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在公募10.66萬億基金份額中,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5.22萬億份,占比48.89%,較2017年年中的機構持有基金份額比例52.09%下降了3.2%。
“這是很久沒出現的現象了,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機構持基比例一直維持在50%以上”。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
將時間軸拉長,2013年至2014年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占比始終保持在70%上下,機構與散戶的持有比例基本維持在“三七開”左右。到了2015年上半年,機構持有比例首次超過50%,此后,機構持基比例穩步攀升,并在2016年末達到57.47%的歷史高點。
上述研究人士表示,隨著A股市場日趨成熟,機構占比按理說應該逐步攀升,并逐漸成為市場主力軍,如今這一比例又從前期高點回落至50%以下,雖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鮮明地反映出A股在通往成熟化過程中存在一定反復,機構與散戶之間博弈激烈,未來機構占比這個指標是否還會繼續下降值得追蹤。
主動避險策略明顯
2017年A股市場表現令人記憶猶新,以漂亮50為代表的白馬藍籌股迭創新高,中小創公司跌跌不休,呈現出“一九”分化行情,價值投資大放光彩。不過,機構投資者上半程與下半程的投資風格卻截然不同。
2017年上半年,彼時A股藍籌行情剛剛起步,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風格頗為激進,尤其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操作上,上半年結束時,兩者合計份額相較于2016年年末均有所增加。
然而,到了下半年,他們的操作風格突然發生了改變。
天相統計數據顯示,在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中,機構所持份額相較于2017年中期,分別減少了151億份和800億份,在風險較低的債券型、保本型等基金中,機構所持的份額同樣存在不同幅度的減少。
與此同時,在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中,個人投資者所持的份額相較于2017年中期,分別減少了91億份和182億份,這一現象也同樣出現在債券型、保本型等較低風險基金中。
可見,2017年下半年,在藍籌股大漲之后,不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在對后市判斷上都已趨于謹慎,回頭來看,他們的眼光頗具前瞻性。
另外,剔除規模較小的商品ETF后,貨基是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唯一增持的產品。相較于2017年中期,機構持有貨基份額上升了4614億份,個人投資者更甚,持有份額大幅上升了10915億份,這就解釋了為何在多個品類基金份額減少的背景下基金總規模依舊能夠持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