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新基金發行可謂火爆。但與此同時,基金清盤的趨勢依然在繼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一季度,公告擬清盤或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數量接近80只,基金清盤節奏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僅3月一個月,公告擬清盤或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便達到了36只,較2月份的17只和1月份的25只明顯增加。
在這近80只擬清盤或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中,有36只為觸發合同規定的清算條款,進入清算程序,另外42只則是通過持有人大會表決清盤。在這些表決清盤的基金中,有7只是在去年12月便發布了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公告,到今年才進入清盤流程。還有4只基金提前發布了基金可能觸發終止清算的提示公告。而在去年同期,除有一只基金公告擬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清盤,并無基金清盤記錄。
具體來看,今年一季度公告產品擬清盤或進入清盤程序的基金公司達到35家,其中有14家旗下的清盤基金數量在3只以上,甚至有3家公司旗下清盤基金超過5只,最多的公司有9只產品需要清盤。
從產品類型來看,債券基金的清盤數量最多,有36只;其次是混合基金33只——配置型基金22只,保本混合型基金6只。此外,指數基金也有7只清盤,貨幣型基金2只。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有4只開放式交易型指數基金計劃清盤。從清盤產品成立的年限來看,多數清盤基金的生命周期較短,在1到2年之間。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迷你化是觸發基金清盤的主要因素,但背后還有各種不同的具體原因。比如有的基金是因為委外資金撤離導致清盤,有的基金則是由于產品本身已經邊緣化,還有的基金是由于到期終止。
記者發現,在今年的清盤基金中,有不少是同一家公司旗下的同一系列產品攜手清盤,這些基金名稱相似,往往只一字之差,這種現象在銀行系基金公司或以往委外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中尤為明顯。從這些基金的年報可以看出,他們的機構持有人占比都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