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資本市場,公募基金作為起步和發展相對規范的資產管理“模范生”,從蹣跚起步到茁壯成長,已經走過了20年。無論市場及行業如何變化,始終有大量專業人士在這個行業投入熱情、追求夢想。
在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董事長于華看來,這是一個值得為之堅守和付出的行業,他愿意與投資人共同守望更美好的未來。
“基金行業的競爭,最終還是要依靠為持有人獲取投資收益的能力,這是核心競爭力。”于華堅信,只有靠長期穩健的可持續回報才能贏取客戶的持久信任,在競爭中勝出。
對于公司未來發展,他提到,“我們正從投研和市場團隊建設、產品布局等方面做進一步努力,積極迎接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充滿希望、值得堅守和付出的行業
2004年初至今,于華已伴隨公募基金行業發展10余年。在他看來,這仍是一個處于成長期、充滿希望和想象空間,并值得為之堅守和付出的行業。
為什么愿意堅守?于華坦言,一方面,源于為大眾理財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公募基金不同于其他資產管理產品,它的起點低、運作規范、信息透明、投資者利益優先等特點讓它成為普惠金融的典范。20年來,公募基金行業用專業智慧服務于數億投資者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并總體實現了長期穩健的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令從業者感到榮幸和欣慰。
“另一方面,這是一個充滿魅力和發展空間的行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競爭的環境中,每年行業格局都會有變化。身處其中,需要不斷學習、修煉和自我提升,在面臨壓力和挑戰的同時,又充滿希望和想象空間。”
“有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就能讓大家心懷更遠大的目標和追求,一直堅守并持續付出努力。”
如何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從公司的發展歷程來看,于華認為,如果一家公司在人員配置、投資能力、風控水平以及產品開發等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那么一旦“風口”來臨,實現規模突圍并非不可能之事。
長期可持續回報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
談及公募基金過去20年的發展,于華認為,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誕生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財富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恰逢良機。
早年,于華曾作為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基金專業委員會顧問,參與基金行業法規、制度等方面的討論。他回憶,我國公募基金業在設立之初借鑒和吸收了發達國家基金行業近百年在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培養、公司治理及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發展成果和先進經驗,為行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隨著行業不斷擴容,基金公司的數量已經從當初的“老十家”發展到一百多家。未來,公募的競爭可能會更激烈。
在于華看來,行業競爭更激烈并不是壞事,這樣可以促進公募基金行業整體水平進一步提升。他表示,高度的市場化和競爭,有利于促進行業提升效率,不斷提高投資研究、資產配置、風險控制、產品開發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更好滿足投資人的財富管理需求。
關鍵詞: 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