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熊市的來臨,往往會加速行業的重新洗牌,觸發行業集中度提升。當前,私募行業正經歷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行業的馬太效應更加突出,資源向頭部私募集中。業內人士表示,未來行業門檻和集中度還會進一步提高。
弱市下龍頭效應更突出
私募行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根據格上研究中心調研,截至2018年6月底,管理規模達到百億以上的私募證券管理人共有29家,其中12家是在2015年股災前便達到百億規模,如今不僅規模仍超百億,還在不斷增長和擴容。
對此,上海證券創新發展總部、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總經理劉亦千認為, 百億私募擴容的主要原因還是龍頭效應的體現。弱市中,投資者更愿意信任這些規模大、各方面發展比較成熟,有一定市場品牌的私募管理人。
諾亞研究工作坊高級研究員姜奇甲主要從弱市下的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兩方面來進行了分析。從存量資金的角度看,客戶往往更愿意將贖回的資金交給風控更為穩健、投資風格相對穩定的大型管理機構,這是很多50億以上規模私募邁上百億臺階的重要原因。從增量資金的角度看,這幾年投資者教育的加強讓很多客戶認識到在市場跌過頭時逆市加倉的效果。這些客戶多會選擇正規的私募機構合作,而50億以上私募管理人正是這些大型金融機構或者第三方財富公司合作或者代銷的對象。
私募排排網智能投資事業部副總監楊建波總結,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私募行業的洗牌呈現兩個特征:一是行業更加集中,不到20%的私募機構管理著這個行業80%以上的資金。二是私募投資策略更加豐富,尤其是隨著我國金融投資工具的豐富和監管的逐步開放,私募可用的投資方式更加多元。
行業門檻和集中度將提高
姜奇甲告訴記者,諾亞研究工作坊曾經做過研究,市場上10億以下小私募的平均生存時間僅為2.3年。私募行業由于渠道、人員流動、股東背景、政策影響等原因,相比于公募是一個更加優勝劣汰、頭部化的行業。“特別是弱市下,小私募常常由于其自身風控不佳,投資風格飄忽不定,交易中博弈色彩相對較重等原因,所管理的產品凈值相較于大管理人波動更大,在市場下跌時更容易遭到客戶贖回。”
因此,經過這輪洗牌,劉亦千認為,行業勢必將通過一輪輪的并購重組,優勝劣汰,行業的準入門檻和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劉亦千解釋道,首先,行業的投資者主要還是以高凈值個人客戶為主,他們投資私募是為了獲取alpha。但我國私募行業中約四分之三的產品策略都是股票多頭,收益風險特征和股票市場高度相關。這部分投資者中有相當部分并不滿意私募的絕對收益能力。所以,私募管理人應清楚自己的價值點所在,讓投資人了解自己的收益來源。
其次,監管的態勢在趨嚴。最近剛出臺的資管細則對信息披露、業績報酬等方面做出了更高的規范要求。合規成本將體現在IT設備、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完善。這將不可避免地提高私募管理人的運營成本。
再次,投資者的要求也在趨嚴。投資者對歷史業績、管理人職業經歷、團隊整體水平、投資方法、公司運營能力的標準將越來越高。一方面,這將使得私募管理人要習慣更加透明地展示自己。另一方面,這將導致孵化型及小型私募遭遇生存挑戰。
不過,恒天財富研究院院長周榮華指出私募發展應朝向更廣闊的視野。“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以及央企機構改革的進一步落實,滬倫通滬港通開放后的上市公司存托憑證,以及今年編制的中證央企結構調整指數,都是不錯的產品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資管細則’正式文件提及了FOF和MOM,這也為私募機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指引。”
楊建波表示,國內私募行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對于私募來說,保持核心競爭力才是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這個核心競爭力不僅僅體現在業績上,也體現在公司治理、公司文化、公司品牌等很多方面。他認為,未來資源向頭部私募集中,有特色的小型私募也會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