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走出“獨立”行情,止跌回升,大盤藍籌成為上漲的主力軍。在政策呵護、A股企穩回暖的同時,ETF的上漲勢頭更為猛烈。
ETF全稱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具體來看,它結合了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運作特點,投資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購或贖回基金份額,同時,又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按市場價格買賣ETF份額。
ETF是一種跟蹤“標的指數”變化且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投資人可以如買賣股票那么簡單地去買賣“標的指數”的ETF,可以獲得與該指數基本相同的報酬率。
ETF通常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資產為一籃子股票組合,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與某一特定指數(如上證50指數(2421.1336,26.84,1.12%))包含的成份股票相同,股票數量比例與該指數的成份股構成比例一致。例如,上證50指數包含中國銀行(3.600,0.02,0.56%)、中國石化(5.870,0.06,1.03%)等50只股票,上證50指數ETF的投資組合也應該包含中國銀行、中國石化等50只股票,且投資比例同指數樣本中各只股票的權重對應一致。
換句話說,指數不變,ETF的股票組合不變;指數調整,ETF投資組合要作相應調整。
在業內人士看來,ETF是高效的資產配置工具,具有交易便捷、費用低廉、分散風險、操作透明等特點,適合機構資金配置,在A股前期下跌后,市場估值已經處于歷史低位,通過ETF“抄底”,是金融機構的常用方式。
“飛速”增長的規模:季度復合增速21%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滬深共計147只股票型ETF,上證ETF11月的場內凈申購份額為20.37億份。從月度數據來看,ETF申購數量與股市走勢相反,呈現“越跌越買”的情況。8月份滬深ETF凈申購份額為80.56億份,9月份凈申購份額為71.59億份。10月份A股大幅下挫,滬深ETF凈申購份額高達228.08億份,是9月份凈申購份額的3倍還多。 雖然11月的ETF申購熱情大幅下降,但考慮到11月份新增加的正在募集的多只ETF,市場資金依然對ETF青睞有加。從11月后半段的場內凈申購份額來看,滬深300ETF更勝一籌,其中華夏滬深300、南方中證500的最新凈申購份額分別為3.47億份、3.44億份。
從規模數據來看,以南方中證500ETF為例,四季度,由于A股政策底信號強烈,ETF規模增速加快。11月2日,500ETF單日份額增長7.95億份;13日,500ETF成交量高達19.47億元,規模突破390億元;3天后,500ETF規模超過399億元。
創業板50ETF的表現更為明顯,從規模數據來看,華安創業板50ETF是所有股票型ETF中份額變動最大的基金,2016年6月成立之初,基金規模僅5.5億元,2017年4季度受創業板行情影響,持續萎縮至2億元的規模,但是在今年1季度,隨著金融機構的入場,華安創業板50ETF飆升至28.3億元規模,3季度規模升至75.3億元,基金份額增至216.2億份,增長近74倍。
將時間數據拉長,以季度數據來看,國內ETF權益類資產規模的上升速度可以用“飛速”來形容,以今年3季度的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9月,國內ETF凈值已增加到7.19萬億,共計182只。而在過去的四個季度,國內ETF規模的復合增速為每季度21.21%,保持高速增長狀態。業內人士預計,4季度數據公布后,國內ETF規模復合增速還將提高。
指數投資“利器”,低估值受投資者追捧
為何ETF基金受到市場追捧?ETF基金又有何好處?
天風證券(6.900,0.11,1.62%)認為,ETF自身融合了指數、股票和基金的部分特征,具備更高的便利性。ETF的另一大優勢是可應用于多種套利策略,例如ETF與一、二級市場套利、股指期貨與ETF套利等。此外,ETF還迎合了投資者對于低費率產品的偏好。
從投資費率來看,傳統的主動型股票投資基金主要依靠基金經理對股票的分析,來作出買賣決定。ETF是一種指數基金,其投資方法則全然不同,基金經理不按個人意向作出買賣決定,而是根據指數成份股的構成被動地決定所投資的股票,投資股票的比重也跟指數的成份股權重保持一致。
一位基金從業人士介紹:“指數基金的管理費一般較主動式基金低0.5%至1%;至于交易成本方面,由于指數基金一般比主動式基金的買賣活動少,因而交易成本較低,大約可以節省0.5%至2%。”
從前文來看,南方中證500ETF規模增長較快。為何中證500受到市場熱捧?南方中證500ETF基金經理羅文杰認為,投資者持續加碼中證500ETF,主要是看重中證500的低估值和高彈性。
羅文杰表示,從2007年到現在,中證500指數的市盈率歷史平均值達42倍,市凈率達到了3倍,而當下市盈率僅僅只有20倍,已經接近中證500指數發布以來的歷史最低估值。歷史上,中證500指數的PE曾兩次跌至20倍附近,第一次在2008年,中證500指數經歷短暫筑底后5個月內上漲30%;第二次是2012年1月,中證500指數隨后觸底反彈10%。
金融機構進場“抄底”,長線投資者也在買入
外部經貿環境發生改變后,A股投資者預期下滑,市場下半年出現大幅度下跌,上證指數跌幅超過16%,與此同時,民營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急劇上升,政府為民企紓困的政策不斷出臺,市場“政策底”信號強烈。另一方面,經過較大幅度的調整,A股長線投資價值逐步顯現,這吸引了金融機構進場“抄底”。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一般申購ETF的資金屬于機構資金,在市場下跌過程中,機構資金大量入市,顯示出對后市的看好。
以華安創業板50ETF為例,最新公告數據顯示,該基金的前十大持有人均為保險資金或企業年金計劃。具體來看,中國人壽(21.600,0.19,0.89%)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是該ETF的最大持有人,持有份額為4.62億份,持有比例為4.8%;另外,中國人壽保險集團還持有1.33億份,持有比例為1.38%。華夏人壽保險-萬能險產品持有1.2億份,持有比例為1.24%。
此外,云南省工業投資控股集團、中國石油(7.610,0.05,0.66%)天然氣集團也在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之中。
機構主導這一趨勢,在其他ETF中也得到了體現,廣發中證500ETF的前十大持有人同樣被多家機構投資者占據。基金半年報顯示,中國人民人壽保險、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國人民健康保險等3家保險公司持有基金份額分別占比7.27%、4.51%、0.81%。另外,財通證券(8.250,0.27,3.38%)、國信證券(9.150,0.35,3.98%)、方正證券(5.610,0.12,2.19%)、興全基金旗下的客戶資管計劃以及中融量化精選混合也出現在前十大持有人名單上。
事實上,很多長線投資者也參與了這輪“抄底”,ETF同樣是他們的“利器”。一位在雪球中擁有數萬粉絲的長線投資者,在創業板跌至1200點時買入ETF。該投資者稱:“ETF走勢與股市同步,我們不需研究個股,只要判斷漲跌趨勢即可,相對最省力,風險也較投資單一股票要小得多,不會指數上漲還賠錢。”
基金公司“沖刺”發行搶排名
根據中國銀河(7.920,0.36,4.76%)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管理規模前十的基金公司之間規模差距在22億元至313億元之間不等。
這一差距并不算大,以今年10月份的央企改革ETF為例,10月23日,銀華中證央企結構調整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公告基金合同生效,首募規模為72.29億元。
在銀華發行前,已有另外兩只央企ETF基金,華夏中證央企ETF、博時中證央企ETF,募資規模分別為158.87億元、252.22億元。3只央企ETF總募集規模達到483.38億元。
上述增量將使頭部基金公司的“座次”發生變化。
另一方面,各家基金公司已經開始了年底沖刺發行的工作,據記者統計,11月初至11月22日,各家基金公司已經上報了55只新基金的注冊申請。業內人士預估,伴隨市場行情回暖,新設ETF的數量還將增加。(新京報記者王全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