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末“貨基沖規模”被叫停后,近日,作為貨基替代品的短期理財債基,也被剔除規模排名資格。
逼近年關,正在全力沖刺年終大考的公募基金迎來監管新動向。繼去年末“貨基沖規模”被叫停后,近日,作為貨基替代品的短期理財債基,也被剔除規模排名資格。
被剔除規模排名資格
12月14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其中提到,基金評價機構自今年四季度開始,將不再披露包含短期理財債基的規模排名數據。與此同時,基金管理公司也應不再通過各類渠道宣傳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排名及收益率。
天相投顧投研總監賈志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短期理財債基被剔除規模排名并不意外。“這樣的做法,一是為了引導基金公司不要用短期理財債基去比拼規模,而是應該提高投資管理能力;二是因為短期理財債基和貨基一樣,采取的攤余成本法和滾動申贖方式,存在流動性風險。”
中基協還在上述座談會中提到,貨基監管趨嚴后,市場及股東方較為關注短期排名及基金規模,導致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將短期理財債券基金作為貨幣市場基金的替代品種,用來擴充管理規模,令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出現較快增長。
記者梳理發現,短期理財債基沖規模現象在一季度最為明顯。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末,短期理財債基整體規模達到6501.55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2734.73億元。之后便出現回落,二季度短期理財債基規模僅增加了594.37億元;三季度則出現負增長,規模縮水198.27億元。
上半年走紅后遭整改
“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一季度短期理財債基規模暴增,是由于貨基遭遇嚴監管導致沖規模受阻,而權益市場持續下挫,年初“放閘”的機構資金大量涌向具備“類貨基”屬性的短期理財債基。
短期理財債基,又被稱為“貨幣增強型基金”,主要以貨幣增強為投資策略,在配置資產的選擇上,也以剩余期限不超過3年且具有良好流動性的債券資產為主。
整體來看,這類基金收益表現和貨基較為接近。截至12月16日,55只有數據可統計的短期理財債基(份額合并計算),年內平均收益率為3.29%,貨基同期平均收益為3.38%。
至于后期規模出現縮水,則與短期理財債基整改指引有關。7月份,監管層向基金公司下發《關于規范理財債券基金業務的通知》,明確未來短期理財債基將具體分為固定組合類理財債券基金和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兩種,兩種基金都需要將80%以上的資產投資于債券。
另外,固定組合類理財債券基金需采用買入持有到期策略,可以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封閉期應在90天以上,短期理財債券基金則應采用市值法估值。同時,短期理財債基應確保規模有序壓縮遞減,每半年需至少下降20%。
短債基金或成新選擇
之后,基金公司便開啟了“整改模式”。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17日,市場上118只短期理財債基(份額分開計算)中,有109只處于暫停申購或暫停大額申購狀態。
與此同時,部分短期理財債基選擇轉型為純債基金。證監會最新披露的信息顯示,興銀雙月理財債基9月26日提交的轉型申請已在12月7日獲批,轉型后名稱為“興銀合盈債券”。此外,易方達雙月理財債基也在11月15日提交了轉型申請,目前尚處于“第一次反饋材料”階段。
“被取消規模排名資格,從當初被整改就能看出端倪。”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貨基和短期理財債基都被打入“冷宮”后,很多基金公司只能靠發新產品來助力年底的規模排名。他預計,短債基金將成為明年市場資金的“新選擇”。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盡管貨基和短期理財債基的規模排名資格被取消,但規模依然是基金公司的內部考核指標之一。他表示,“股東對基金公司的考核是很全面的”。
(國際金融報記者 蔣金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