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開放登記后,首批嘗鮮者已然問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獲悉,首批三家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已經完成登記,并在中基協私募機構公示系統中亮相。
三家機構分別為中國銀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銀河投資)、浙江玉皇山南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山南投資)和珠海橫琴金晟碩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碩業投資)。
記者發現,三家機構均具有較強實力的股東或實控人背景,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意味著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的登記或將擁有較高的隱形門檻;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首批機構問世的背景下,資產配置類私募的陣容擴充或有望進一步提速。
三機構首批入圍
三家首批完成資產配置類登記的私募機構,均具有一定的背景實力。
其中銀河投資是正宗的匯金系背景,與銀河證券均屬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控股(下稱銀河金控),注冊資本高達45億元。
記者了解到,銀河投資定位與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投資,通過各類投融資業務重點聚焦于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及相關領域,并與各地政府積極合作設立產業基金,支持區域經濟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截至2017年底,累計實現稅后利潤105.47億元,該規模為銀河證券同期凈利潤的2.65倍,合并報表總資產、凈資產則分別達66.66億元和56.24億元。
資料顯示,銀河投資的法定代表人宋衛剛出身于財政部系統,曾擔任投保基金副董事長和銀河金控副總經理。
記者發現,早在資產配置私募分類上線以前的2017年,銀河投資已經開展大類資產配置私募業務,其2017年8月曾設立銀河投資大類資產配置FOF私募投資基金1期基金,而由于該產品規模低于1000萬元,已根據合同于去年9月10日提前清盤。
一位接近銀河投資人士表示,在完成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登記后,不排除會發行更多私募資產配置類產品。“完成資產配置類型登記后,FOF私募產品可能會更多地發行,而且按照協會的要求,完成登記后也應當發行相應類型的產品,不能空掛一個管理人。”
同樣作為首批資產配置私募的山南投資和碩業投資的背景實力也相當雄厚,例如山南投資的實控人系在期貨業有南帝之稱的大佬葉慶均,股東除葉實際控制的敦和控股外、還有硅谷天堂和永安期貨。
碩業投資的實控人則是金晟資產創始合伙人李曄。資料顯示,李曄同時兼任深交所資產證券化業務外部評委、北京市海淀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專家評委、浙江民營企業聯合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旗下公司多達22家,此前曾任對沖基金母基金管理機構源富投資的首席風險官、量化投資總監和執委。
業內人士認為,從上述三家公司的背景來看,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登記的隱形門檻并不低。
“資產配置私募上線有一段時間了,現在才有了三家,說明一般機構想拿到這個登記備案的難度并不小。”北京一家第三方財富公司人士表示。
高門檻的攔路虎
隱形門檻效應加持下,資產配置類私募早期大批出現的數量可能會少于預期。
“最終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少于預期;這是因為對資產配置類私募備案登記的要求非常高,甚至比一些金融牌照的難度還大。”前述財富公司人士表示,“比如提出的‘一控’要求(即同一實控人旗下只能擁有一家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即便在公募基金領域也沒有提出這么嚴格的要求;雖然沒有歷史存續要求,但要求實控人必須旗下要有足額、足夠時間的在管規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由于私募資產配置機構登記存在難度,不少中介機構開展業務培訓過程中,甚至將其稱之為“資產配置類私募牌照”。
“資產配置仍然只是一種私募管理人類型,遵循的是登記備案管理,并不屬于金融牌照,市場中很多解讀將其稱之為金融牌照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金融牌照必須獲得證監會的批準。”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私募法律人士指出,“但因為這個類型的私募登記要求比較高,所以甚至很多律所培訓的時候也直接稱之為‘牌照’。”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首批機構的問世,資產配置類私募的隊伍仍有望持續擴大。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存量私募機構的登記變更,也有望給此類私募機構數量的增加提供“后備軍”。
以上述三家完成登記的資產配置私募機構為例,其中僅有碩業投資成立于2018年1月12日,并于2019年2月1日完成登記,而銀河投資、山南投資分別成立于更早前的2000年和2014年,登記時間則在2014年至2015年。
“這說明銀河、山南兩家公司并不是新登記的公司,而是將之前的已登記類型變更為了私募資產配置管理人。”上海一家大型私募機構人士表示。
在其看來,這一趨勢或意味著更多資產配置類私募機構將來自于存量私募變更登記的“轉型”。
“前兩年私募放開登記備案的時候,大量私募機構紛紛設立,存在很多機構登記多家私募管理人的情況,但后來政策收緊后,監管提出了專營和不同類型業務隔離的要求,這讓盛極一時的私募機構數量一度出現了過剩。”前述私募機構人士表示。
“按照規定,這些私募機構股東若意圖增設資產配置類私募業務,可以直接選擇在已登記的證券或股權類私募機構的基礎上進行登記變更,這也給一些試圖轉型的私募機構提供了機會。”該人士坦言,“存量轉化的預期下,相信該類私募的數量也會逐漸增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