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的基金市場響起一聲“驚雷”,不過此次是由基金費率而引爆。
即將發行的平安創業板ETF(159964)日前發布了招募說明書,公開資料中顯示,其管理費為0.15%/年,托管費為0.05%/年。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為何會在業內引起轟動?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主要是該費率已經直擊目前ETF產品的最低水平,也是所有股票指數型基金的最低水平。
有基金人士急呼,ETF降費通道或已開啟,公募基金費率大戰也許一觸即發。
ETF突現超低費率
根據公告,平安創業板ETF即將于下周一開始發售,在目前ETF產品高發,寬基ETF盛行,創業板ETF也不稀缺的背景下,該基金的亮點閃現在了費率上。
該基金管理費按前一日資產凈值的0.15%年費率計提,托管費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0.05%年費率計提。對比其他創業板ETF,管理費大大降低,甚至已達到了ETF整體的最低水平。
截至目前,基金市場中所有創業板ETF管理費最低的是0.5%,管理費與托管費合計超過1%的十分多見。而在所有ETF中,雖然也有0.15%的費率水平,比如3只央企結構調整ETF,但不難發現,它們都是有著特定任務的,并非完全面向市場公開發行。
而平安創業板ETF則是一只完全面向市場的產品,這也是其低費率能夠引發市場轟動的主要原因。此前,ETF基金中管理費最低的是易方達滬深300ETF(510310),管理費為0.2%/年,托管費為0.1%/年,且此紀錄保持了多年。
2月14日,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事實上,并沒有想到市場會對費率產生這么大的關注。在她看來,平安創業板ETF的費率雖然達到低位,但也沒有擊破行業“底線”,此外,對于一家次新基金公司來說,通過降費率“促銷”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她亦認為,該基金的此番做法經過市場發酵或許會開啟一輪ETF基金費率下降的潮流。至于是否會引發基金公司價格戰,更甚之引發行業新一輪洗牌,多位受訪的基金人士均認為可能性不大。
早在2017年下半年,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曾對于中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成本進行過一次研究分析,以截至當年6月30日的市場數據為依據,得到的結論是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的管理成本總體并不高,且投資者對費率實際上不敏感。
行業競爭還是發展趨勢
不過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此次費率大降的產品是目前市場上最熱的ETF基金,其為一類被動指數型產品,非主動管理型,會因人為因素導致收益相差較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曾從平安基金了解到,該公司近兩年來一直致力于ETF領域的發展,現已連續發行了七八只ETF基金,并自主開發操作系統,不斷降低成本以助力自己在行業競爭中突圍。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公募基金在ETF產品上的競爭已經有白熱化趨向,先是主題類,后是寬基指數類呈現密集發行。除了平安基金外,還有一些次新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如興業基金等也逐漸加入這支開拓大軍中,而華夏基金、工銀瑞信、華安基金、易方達等強手更是不可能放過這塊蛋糕,將新發與持續營銷并重。
通觀2018年基金持營增長的三大來源,一個是余額寶開放帶來的流量優勢;一個是資產配置荒下的短債基金;還有一個就是聰明資金逆勢布局的寬基ETF。
“目前,ETF領域已成為各家基金公司的必爭之地,且競爭日趨激烈”,華安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事業總部總經理日前在談到指數基金投資時表示。其介紹,在過去一年里,國內指數基金數量和規模持續增長,至2018年底,全市場共有677只指數基金,規模合計6931億元,國內指數基金的市場份額已經占全市場非貨幣公募基金份額的14%,相比一年之前,這個數字只有不到10%,不過,相比美國指數基金36%的市場占比,這個市場的發展空間仍舊巨大。
“ETF本身是一類工具化產品,運營成本比主動管理類基金要低,因此,費率自然天生也要比主動管理類基金低一些。適度降低費率,有助于吸引投資者,尤其是對費率成本相對敏感的機構投資者”,上海一位指數型基金經理表示。在他看來,隨著國內公募基金指數產品的發展壯大,參照美國等成熟市場經驗,ETF降低費率其實是大勢所趨,而并非是單純的行業競爭使然。
2018年8月3日,富達基金率先推出“零費率基金”曾震動了整個全球基金市場,無疑,正如晨星所分析,這讓投資者值得慶賀的一刻,對于其他完全依賴被動產品的資產管理公司而言,獲取收入的壓力顯得格外的大。
摩根士丹利此前發布的資管行業分析展望指出,資產管理行業如果錯失了利用牛市提高效率的機遇,就會面臨空前的低成本競爭壓力。近段時間在對多位公募基金人士的訪談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也聽到了相似的看法,經過了前兩年市場的振蕩低迷,投資者對主動管理型產品產生了畏懼心理。而被動管理型投資,成本也必然成為投資者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JP摩根去年早些時候統計發現,2017年,管理成本低于15個基點的ETF獲取了美國ETF資金流入的3/4。
低費率,高回報,科技的應用,以及大局觀,是通向成功之路的秘訣。零售基金將向機構基金靠攏,低費率的被動管理型基金將和復雜的主動管理型基金互為補充,這是多位資深的公募基金業內人士在去年末時聊起的行業展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