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比公募更高端嗎?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差別是什么?
這兩年,在基金的投資中,有一個特別熱門的詞語叫做私募基金。關于私募基金,市場有很多種說法。有的人覺得,私募基金是專門給那些有錢人玩的,所以它肯定比公募要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還有一些人就覺得,一想到私募,就會老是聯想到清盤、跑路,好像感覺私募不是特別靠譜,和金融詐騙是息息相關的。今天,我就來給你講私募基金到底是什么,和公募基金又有什么區別。
一、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差別是什么?
首先,我們來弄清到底什么叫私募和公募?私募和公募是金融市場上最常見的兩個詞語,其實它就是指資金的來源:顧名思義,公募就是指包括你我他在內的社會大眾,公開募集資金的方法;而私募就是指針對少數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高凈值人群來募集資金。
然后,根據募集來的資金要去投資什么,我們還可以把私募基金分成兩類:一類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投資一級市場的“私募股權基金”。另外一種就是投資二級市場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在我們國家,就叫“陽光私募”,也就是你平時聽到的私募基金。在美國,它就叫做“對沖基金”。
你可能會大吃一驚,平時聽上去那么高大上的對沖基金,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私募基金。是的,其實它只不過是換了一個馬甲而已。
美國對沖基金的故事,我們還要詳細地解讀,今天我們先來弄清楚一個更實際,也更關乎切身利益的問題,就是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而且能不能買?
私募和公募一樣,其實都是投資于股票、債券這些金融產品。但是,和公募相比,私募有兩大特征。一個叫“少監管”,另一個叫“高激勵”。
二、私募基金的本質特征之一:少監管
公募基金面對的是所有的社會大眾,管理著千萬普通老百姓(59.28 +0.05%,診股)的錢,所以它一定要嚴監管,要鼓勵透明化,追求安全性。你想,萬一這些基金經理不作為,或者是亂作為,導致老百姓的錢血本無歸,可能社會就會不穩定了。
私募行業不一樣,私募行業面對的是少部分高凈值人群,一般來說,私募的門檻在100萬,甚至更高。這些人一般地被認為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所以他們即使虧損也不會造成社會動蕩。而監管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對于私募基金,監管要比公募松得多,少了很多的限制條款。
比如說,金融圈內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私募基金經理,他看好茅臺,就曾經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中,連續兩年只持有茅臺這一支股票,你可能知道貴州茅臺(904.55 +2.03%,診股)這幾年的業績一直很好,所以這個基金的業績也很好,兩年下來,差不多有200%多的收益率。但是這種行為,要是在公募基金,就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在公募基金里,單支股票不能夠超過基金資金總額的10%,為什么呢?因為它就是為了防止這種基金經理過于相信自己的判斷,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萬一籃子翻了呢?雞蛋就全部都碎了。
在公募基金里,還有很多限制條款,比如說公募基金的總資產,不能夠超過基金凈資產的140%,而且也不允許用自己管理的這些資產,去進行質押融資。到了2017年底的時候,金融監管還進一步地趨嚴,把這種分級基金都給停發了。這些措施都是干什么呢?都是為了防止公募基金過度地加杠桿,把老百姓的錢暴露在過度的風險里面。同時,公募基金還被要求每個季度都要公布業績、持倉數量這些重要信息,而私募基金,這些約束條件幾乎完全都不存在。
所以你看,私募基金面臨的是一個少監管的環境。這么一個少監管的環境意味著什么呢?對于私募基金而言,它們就好像去掉了監管的鐐銬在跳舞,所以它們發揮的余地就更大。但同時,它們也就可能產生更多的風險事件,這就是我們在金融學里面學到的風險和收益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總是同時存在的。
三、私募基金的本質特征之二:高激勵
現在你知道了,和公募基金相比,私募面臨著更少的監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去掉了這種監管的枷鎖以后,是不是基金經理真的能替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呢?換句話說,作為私募的投資者,怎么保證這些基金經理能夠好好地打理你的資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私募的第二個重要特征:高激勵。
通常情況下,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于固定的管理費,一般是基金規模的2%;而私募基金經理的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業績提成,通常是基金超額回報的20%。這兩者的差異有多大呢?可能遠遠地超過你的想象。
金融市場上曾經興起過一陣風,就是公募基金里面做得最好的那些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地“奔私”,也就是從公募跳槽到私募基金里面。曾經有一個公募“奔私”的基金人士說:“過去在公募基金里,我一年能夠拿一兩百萬,還算是不錯。但是自從“奔私”以后,半年多的工夫,就賺了五千多萬,實現財務自由是沒有問題了。”這個人還說, “以前在公募,即使產品賺100%,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但現在在私募,賺到的就是賺到的,即使是70%的回報率,在行業里該提取的業績報酬都是實在的。”
這么一比較,你就明白了,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來自于基金規模,和業績的關系不是特別地大。所以,公募基金經理普遍有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只要比別的公募做得好,排名在前頭,然后把公募基金規模做大就可以了。相比之下,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就真的是考驗個人能力,如果客戶不賺錢的話,基金公司是沒有收入的,那基金經理的收入自然也就會變得很低。
這種激勵機制和收入水平的不同是公募和私募的另外一個重要區別。
所以那些個人能力特別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常常會選擇“奔私”,就是跑到私募基金里面去。
四、投資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賺錢?
現在你可能有一個感覺,私募基金又是少監管,又是高激勵,所以可以吸引到更加優秀的金融人才。看上去私募應該比公募基金更賺錢才對。答案是未見得。
我們看一下數據,從2009年到2017年這9年間,中國公募基金和陽光私募的業績比較。私募的平均收益率是14.8%,公募是13.2%。
數據來源:Wind 天天基金網 格上理財
這個數據看上去好像是,私募比公募賺錢一點。對不對?但是,這里我要給你敲黑板了,有一個問題你需要特別地注意。私募基金的業績平均比公募好,但是私募良莠不齊的現象更加嚴重,你如果買了私募產品,很有可能不小心就被平均了。比如說2017年,整個市場私募基金的收益率是8.8%,跑贏了同期公募基金平均6.7%的漲幅。
但是,你沒有看到的是,整個私募行業內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很多大型私募基金的業績很亮眼,但是差不多有30%以上的私募,收益是負的,你要不小心選擇了這30%,你就虧錢了。更有300家私募基金被基金業協會列入了失聯名單,也就是經理人都跑路了,你的錢基本上就血本無歸了。
為什么會產生這么一個良莠不齊的現象呢?其實也跟我們前面所說的少監管+高激勵的模式有關。
首先,你看私募的監管少了,難免就會魚龍混雜,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是明星經理,都具有很好的業務能力,但是因為監管少,就很容易混到行業里面來,南郭先生濫竽充數。
而且,高達20%的分成比例,肯定是能夠產生更好的激勵作用,但是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對于私募的基金經理人來講,等于是拿著別人的錢去做高風險投資,輸了算別人的,贏了就能獲得20%的收益提成。這是很有誘惑力的,這就是為什么市場一波動的時候,你很少看到公募會清盤,但是有大量的私募會被清盤,就是這個道理。
隨著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家庭資產的增加,很多人都覺得100萬的門檻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更多的人開始進入到私募投資的這個行列。到2017年底的時候,中國的私募基金的規模已經有11萬億,跟公募基金已經差不多持平了。那么,你到底是適合公募基金還是私募基金,其實要根據自己的個人能力和個人特質來進行分析。如果你能夠選到那些好的私募基金,它是可以取得比公募基金更高的收益率的。但是,一不小心,你可能會踏入坑里。
所以你在選擇私募的時候,確實要做更多的研究,一般來講有兩個標準,你可以參考:
第一,如果基金經理大量地持有自己的基金,這就意味著他對自己的基金更加有信心,這種基金是可以選擇的。
第二,你可以到網上再多方地查一下,一個基金經理如果在業界的口碑比較好,相對來講也是會比較安全的。
關鍵詞: 私募基金與公募基金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