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規模是我們擇基時要重點考慮的因素。有人說基金規模大好,因為規模越大,單位份額分攤的成本就越低。有人說基金規模小好,因為規模小操作靈活。對基金的規模到底多大最為適宜,這個并沒有一個公式化的結論。總體來說,要結合具體的基金類型,并且要考慮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
一、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規模越大越好
由于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僅擬合指數,并不進行主動操作,所以基金經理首先要考慮的是申購贖回對凈值的沖擊。毫無疑問,規模越大對凈值的沖擊越小。比如,同為1000萬的贖回,如果基金規模只有1億的話,這1000萬的贖回將占基金凈資產的10%,被動賣股票的話沖擊是相當大的。而基金的規模有100億的話,占比就只有0.1%,基本沒啥沖擊。像ETF的話,還有流動性的問題,規模越大流動性相應也會越好。
所以指數基金都是“以胖為美”,規模越大越好。挑選指數基金很簡單,選好指數后,先看費率,然后看跟蹤誤差。如果跟蹤誤差相差不大的話,那就挑選規模最大的那個就行了。
需要特別說明:增強指數基金不適用這一規則。增強型指數基金使用量化模型對指數進行增強操作,本質上是屬于主動管理型基金。基金規模過大的話,可能會導致某些增強因子的鈍化甚至失效,增強型指數基金要按主動管理型基金來對待。
二、主動管理的偏股型基金:規模適中為最好
主動管理型基金規模對業績的影響相對比較復雜,而且因人而異。我這里簡單說一下幾個原則。
第一,規模不能過小。規模過小對于業績具有負面作用,像信息披露費、審計費、律師費等都是要固定支付的,規模過小的話分攤到單位份額上的成本就越高。而規模過小對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影響更大。因為基金經理必須要留一定的現金來應對日常的贖回,對正常的操作會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第二,規模不宜過大。規模過大的話基金經理操作難度會加大。一是需要配置更多的股票。由于公募基金有“雙十規則”,并考慮股票流動性的問題,就需要分散到更多的股票之中。比如一個20億的基金可能配置50只股票就夠了,100億的規模的話可能就需要配置100只甚至更多的股票。而A股市場優質的股票還是比較稀缺的,并且基金經理能跟蹤的股票的數量也是有限的。二是可能會影響操作的靈活性。一般來說,規模大的基金調倉的時間要長一些,而且對持倉股票的沖擊要更大一些。
第三,規模對業績的影響因人而異。如果基金經理是交易型的風格,換手率較高的話,基金規模增加對業績影響是較大的。如果基金經理是擇股型風格,以長期持有為主,換手率較低的話,規模對業績基本就沒多大的影響。像某位知名的基金經理就曾說過:管1個億和100個億對我來說其實并沒有什么區別,因為我平時交易很少。
最重要的是看基金經理的能力圈有多大。基金公司一般都遵循這個原則:基金經理管理的規模要和他的能力圈相匹配。
一般來說,5億-50億對主動管理型基金來說都是比較合適的規模。價值五劍在選擇基金時基本也是遵循這一規則。對少數優秀的擇股型基金經理可以放寬一些。就我個人而言,5-20億的規模是我比較喜歡的。
三、債券基金: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大
債券基金的話,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大。因為債券基金的盈利模式不同于偏股型基金。債券基金的收益來源很大部分都是持有債券到期后還本付息,基金經理也會進行一些加杠桿等操作。總體上看,債券基金經理管理的容量比偏股型基金要大得多,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大。有很多規模超百億的債券基金長期依然取得優異的業績。另外,由于我國債券交易主要發生在銀行間市場,需要參與者以詢價的方式與交易對手逐筆達成交易。規模大的基金公司在債券交易市場上有更強的影響力,資源要相對豐富一些。從這個角度來看,債券基金甚至還具有一定的“規模效應”。
但這并不意味著債券基金的規模可以無限擴大。可轉債是債券基金配置的一個重要的券種,而目前可轉債市場不論是容量還是流動性都是比較有限的。如果一個債券基金的過往業績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可轉債取得的,那規模對基金的業績可能就會有較大的影響。
總之,債券基金在擇基時,規模并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而且要因人而異、因券而異。
四、貨幣基金:規模越大越好
由于貨幣基金的流動性是要考慮的首要因素,所以貨幣基金的規模越大越好。
盡管不同的基金規模對業績的影響不盡相同,但基金規模過小對業績有危害,這一點所有的基金都是一樣的。基金的規模長期低于5000萬元,理論上是有清盤的風險的。證監會也規定,基金的凈資產連續2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需要在基金的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二鳥說)
關鍵詞: 基金規模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