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數據顯示,7月份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陸續有華夏、嘉實、九泰、南方等基金公司參與兆易創新、集友股份、科大訊飛等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認購,參與基金總數量為28只,接近上半年的33只,但在認購數量和規模上仍與上半年存在一定差距。下半年以來,28只基金獲配非公開發行股票1514.53萬股,公告的賬面總價值約4.97億元,而上半年獲配數量為5996.4萬股、賬面價值9.78億元。
公募定增投資節奏提速,下半年28只基金獲配
8月13日,南方基金發布公告稱,南方成份精選混合基金、南方高增長混合基金、南方現代教育股票型基金參加了兆易創新非公開發行A股的認購,3只基金獲配定增股票數量分別是92.58萬股、33.33萬股、3.68萬股。截至8月9日,上述3只基金持倉的賬面價值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分別為1.92%、1.85%和2.91%,鎖定期皆為12個月。
根據兆易創新的公告,本次發行1295.61萬股,募集資金9.78億元。7月4日,兆易創新非公開發行共向208名特定對象發出認購邀請書,包括29家基金公司、17家證券公司和12家保險公司。其中,博時、南方、財通、海富通、富國、華富等6家基金公司對首輪募資差額進行了追加認購,博時基金的全國社保基金102組合,南方基金上述3只產品、葛衛東等獲配。
上半年,定增市場供需雙向遇冷,下半年也還是不溫不火。數據顯示,以發行日計算,截至今年8月13日,年內共有118只股票開展定向增發,實際募資總金額為3393.91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43.6%。
北京一位定增基金經理表示,現在參與定增項目的基金公告增多,但實際市場仍然比較低迷。該基金經理分析,一是因為不少定增基金規模萎縮或到期轉型,整體參與定增的資金減少;二是減持新規后,定增標的持有周期拉長,流動性受限,市場吸引力仍在低位;三是定增發行價不得低于發行期首日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10%,導致折價幅度并不高。
該基金經理表示,根據減持新規要求,持有定增標的需要較長期限,雖然可以有10%左右的發行折價保護,但這個安全墊相對較長的投資周期來說性價比較低,不足以吸引投資者參與。“對比從定增市場拿項目和二級市場直接買股票這兩類方式,前者交易時間不靈活,持倉周期過長,不確定性較大,投資者不愿以長周期鎖定資金去換取10%的安全墊,基金公司參與定增項目的積極性也不高。”
按照減持新規要求,采取集中競價方式減持的,在任意連續90個自然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股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除遵守前款規定外,在股份限制轉讓期屆滿后12個月內,減持數量不得超過持有該次非公開發行股份的50%。
另外,近期定增解禁股的賺錢效應不佳,也導致此類品種的交投清淡。
北京一位權益基金經理表示,此前定增標的偏向中小盤,近期定增解禁的個股不少是虧損的,實現盈利的解禁大盤股也有一些,但給基金帶來的業績分化較大,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賺錢效應。
北京上述定增基金經理表示,解禁的定增標的市場表現各異,他們對標的的篩選標準也在提高。“我們在投資上更加注重上市公司質量,提高定增標的的選擇標準,主要選擇那些成長性較強、行業有前景、盈利業績數據相對確定的公司去投資,折價率反而是較少考慮的因素。”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定向增發仍舊是資本市場重要的直接融資方式,未來仍有望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給投融資帶來更多機會。
申萬宏源證券研報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金融去杠桿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融資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去年四季度以來,定增配融限制、再融資間隔均有放松,重組辦法也將迎來重大調整,后續或可期待更多松綁性政策措施出臺。
北京上述定增基金經理也表示,定增曾經是最主流的企業直接融資方式,隨著政策的變化,這一融資方式面臨較大壓力,市場活躍度大幅下降。但預計未來重組辦法放松,這一融資方式還會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優質企業帶來更好的融資環境。(證券時報)
前七月定增未現放量,政策松綁效應正在顯現
隨著杭州銀行、賽騰股份、ST準油、新筑股份等多家公司相繼于7月末發布定增預案,今年前七個月首次披露定增預案的公司家數鎖定在了156家,較去年同期的148家有小幅增長;預計募集資金超過1900億元,卻較去年同期的2608億元有所下降。
明細來看,在這156家公司中,預計募資金額超過10億元的有52家;預計募資金額超過50億元的有10家,包括東方盛虹、中環股份和亨通光電等。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4月初市場曾傳出再融資政策醞釀調整的消息,關于定價和鎖定期有望調整的預期引來市場陣陣歡呼,但是由于定增價格受到限制且鎖定期延長,同時還有減持新規直接限制定增資金的退出,導致今年定增并未放量。
盡管在發布預案的公司家數上沒有出現太大增長,但在募資用途上有一組數據卻出現明顯變化。據統計,2018年前7月首次披露定增預案的公司中,明確表示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的,僅有20余例。而2019年前7月首次披露定增預案的公司中,明確表示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的超過百例,較之出現了大幅增加。
這一顯著變化與去年底的一個“松綁”動作不無關系。2018年11月,繼“松綁”并購重組配套融資之后,證監會再推出一項強力舉措,為上市公司流動性管理提供便利。根據新規,上市公司通過配股、發行優先股或董事會確定發行對象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方式募集資金,可以將募集資金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
以深康佳A為例,公司于今年3月30日發布定增預案,稱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億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后的凈額中不超過20億元將用于償還銀行借款,不超過1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又如科達潔能,公司于今年4月11日發布的定增預案顯示,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4.68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后,擬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等用途;實達集團也于6月20日發布的定增預案中表示,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全部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及其他有息負債,以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降低資產負債率,提高資產質量,降低財務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改善財務狀況。
關鍵詞: 公募定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