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7號,美國紐約時報發(fā)布報道稱,F(xiàn)acebook上超過5000萬用戶信息數據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簡稱CA)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中針對目標受眾推送廣告,從而影響大選結果。
CA CEO Alexander Nix對暗訪記者稱可以通過提供賄賂、娼妓以及其他手段抓住政治對手的把柄
消息如同一顆巨石投入湖中,瞬間引發(fā)輿論場的波紋效應。Facebook市值蒸發(fā)數百億美元,歐盟、英國等紛紛做出強烈反應。歐洲議會主席Antonio Tajani表示,歐盟將調查逾5000萬名Facebook用戶的數據是否被不當使用。
這不是第一次互聯(lián)網巨頭因用戶隱私的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近些年,隨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fā)展,用戶隱私的隱患便一直如影隨形。在資本、政治等各種力量交替影響的互聯(lián)網,技術進步不僅沒有進一步帶來個體的解放和理性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增強了對于個體的操縱。
用戶隨時有可能處于“裸奔”狀態(tài),我們都住進了數字時代的全景敞視監(jiān)獄。
用戶信息的兩個維度:獲取和使用
此次的Facebook危機,正好提供契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用戶信息安全問題。簡單來看,可以從用戶信息的獲取和使用兩方面思考。
如果從獲取的角度來看,互聯(lián)網巨頭掌握用戶的信息似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別是隨著互聯(lián)網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新型基礎設施,我們的日常生活愈發(fā)離不開互聯(lián)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