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于互聯網技術,供應鏈金融擁有了更好的連接手段、融通手段以及風控手段,在產業優化協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績。權威部門統計及預測,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2015年為12萬億,按保守增長率,到2020年將會達到18.2萬億左右。在此背景下,2018年第九屆中國物流與供應鏈金融峰會近日在上海召開。會議邀請了京東供應鏈總經理楊海峰、鋼銀電商副總裁徐賽珠、上海大學教授儲雪儉等行業精英圍繞“產融結合新生態、協同共贏正當時”的主題進行討論。
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鼓勵商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建立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因此,政府重視、資本關注、產業內在需求,讓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千帆競發的景象,供應鏈金融越來越成為我國金融行業的新風口。會上,各代表提到,從13年以來,不斷有團隊加入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浪潮中。而供應鏈金融也確實在發展過程中解決不少企業長期存在的問題。不僅將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有效結合,還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但另一方面,雖說當前供應鏈金融發展迅速且市場潛力巨大,卻不是所有的行業都可以做供應鏈金融,只有當核心企業具備大行業、弱上下游企業、強控制力、低成本和標準化五大要素時,才能更好的去發展供應鏈金融。
會上,鋼銀電商副總裁徐賽珠表示,與傳統相比,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從模式上來看分為應收類、預付類、存貨類3種。由銀行提供給核心企業再通過核心企業提供資金服務,其創新點在于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跨界融合,充分的體現了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從產業中來,到金融中去”的特點,具有深厚的行業根基,顛覆了傳統金融“基于金融而金融”的方式。徐賽珠在介紹鋼銀電商的供應鏈服務發展經驗時,提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核心是場景化和標準化,在核心企業具備了這兩大核心要素后,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于信用體系建設與產業鏈條的新技術應用。而鋼銀電商與上海市商委公共信用平臺合作的子平臺“BCS信用體系”就是一個探索實踐案例,目前鋼銀的平臺信息與公共信用平臺共享,被國家和政府部門所引用。最后徐賽珠談到,供應鏈金融作為服務于產業經濟的有效工具,并不能完全解決企業在發展自循環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建立共享機制,集合各方優勢通過平臺相互賦能才是持續的發展之道。因此,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線上化,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平臺化的發展思路,從而更好地將渠道資源、社會人脈、互聯網工具等有效結合,發揮各自的優勢,凸顯平臺的共享本質和價值。
供應鏈金融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常突出,但正如徐賽珠所講,我國的供應鏈金融還處于初期階段,只有將優質資本精準的流向產業,才能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中國供應鏈金融向平臺化趨勢發展和整合將是必然趨勢,只有通過平臺經濟模式搭建成一個產融結合的生態系統,才能促進企業健康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