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凌晨,參加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 2018機甲大師賽)中部分區賽的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代表隊,帶著各類機器人從南京載譽歸來。該校代表隊作為全國唯一高職院校,同時也是全省唯一高校獲得一等獎,成功成為有資格參加RoboMaster2018全球總決賽的10支隊伍之一。
5月17日至5月20日,RoboMaster 2018機甲大師賽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是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大疆創新發起并承辦的一項賽事,也是一個為青年工程師打造的、團隊射擊對抗的全球機器人競技平臺,以其顛覆傳統的競賽方式、激烈震撼的競技風格,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現已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關注度最高的大學生機器人科技競賽,同時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器人賽事之一。本屆中部分區賽共吸引來自全國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46所高校1000多名師生參賽。
力克群雄,晉級全球總決賽資格
5月17日上午9點,比賽正式開始。比賽現場,這個與籃球場大小相當的場地被劃分為基地區、公路區、資源島、荒地區和補給區,設置了多個提升作戰能力的“能量機關"。賽場中十臺大小不一的機器人分成紅藍兩方,其中不僅有常見的地面機器人,還包括能夠在空中發射彈丸的空中機器人。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選手們操控自行研發的各種機器人協同作戰,形態各異的機器人開始在“戰場"中靈活穿梭,運輸和發射彈丸,對敵人進行打擊。作為“彈藥"的高爾夫球,被裝配在位于正中心的資源島中,英雄機器人需使出渾身解數登上資源島,而后與小巧的步兵機器人彼此掩護,一邊尋找機會向敵方射擊,一邊爭奪資源和激活能量機關。
在前兩天小組比賽中,該校以2:0分別戰勝華東師范大學和鄭州大學, 挺進16強;19日,以2:1戰勝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挺進8強。當天,在與華中科技大學對抗,機器人在登上資源島時,出現操作失誤,未能進入4強, 面對失敗壓力,團隊成員將壓力轉為動力,分析出機器人程序未調整導致失利的原因,研究出最優作戰方法,最終與上海交通大學對決時,以2:0獲勝,晉級全球總決賽資格。
“當裁判宣布'2:0完勝!',那一刻,我們7位名操作手緊緊擁抱在一起,個個都是眼淚盈眶,雖面帶倦容但也難掩喜悅,激動之情無以言表。"該校參賽隊隊長黃寅說,很享受機器人按照程序邏輯正確運行的那種幸福,喜歡上當時為了解決機器人問題傾盡全力的自己,愛上每一次機器人在比賽場上完美的“表演"。
參加比賽前10天,團隊在學校進行模擬比賽,隊員們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每天熬夜到凌晨3點,但他們樂在其中。“整個隊伍攻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從最初整個機器人的構思,機器人底盤的安裝,穩定性能的提高,尋跡的調試,圖像的采集和識別,機械爪的調試,整機連調,最后到在比賽場上的展現,走到今天,這一段時間是我人生最充實和精彩的時光"。 競賽總指揮董吉平同學表示,這次大賽給大家帶來最可貴的是隊伍團結與樹立信心,對比賽成績十分滿意。
增加難度,新增全自動哨兵機器人
據介紹,與往年相比,今年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中,新增了回血復活機制和升級機制,同時新增哨兵機器人這一全新的全自動防御機器人角色,憑借在軌道上全自動防御、攻擊的能力,搭配空中機器人形成強勁的陸空配合,頻頻成為焦點。其懸掛在基地機器人前方的滑軌上進行自動巡邏、自動辨識敵軍并執行攻擊,無須人手操控就能像守門員一樣守衛基地機器人。
黃寅表示,比賽要求參賽者的機械設計、視覺算法、電控等多種技術缺一不可,今年全自動哨兵機器人的出現,大大考驗選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的知識儲備以及實操技能。
賽場中心上空懸掛著巨大的LED屏幕,以第一視角實時直播賽況。今年全新的復活賽制使得被淘汰的機器人只需被牽引至復活區一段時間即可復活,多次扭轉戰局,引來一陣又一陣火爆的掌聲與吶喊聲。
毫無疑問的是,和原先的機器人比賽相比,這是一場兼具觀賞性和對抗性的機器人比賽,對抗、策略和技術缺一不可。
黃寅介紹說,每場比賽,參賽隊伍可布置6臺機器人:包括一個英雄機器人、一個哨兵機器人、一個工程機器人、一個空中機器人機和兩個步兵機器人。選手操控機器人發射大小兩種彈丸攻擊敵方,攻擊效果以“血量"形式計算與呈現。在7分鐘的比賽時間結束后,擊毀對方基地或剩余“血量"較多的一方將獲得比賽勝利。
名校強列,
該校此次派出團隊參戰此賽事,這也是連續第四年參加該比賽。在三天內,該校與包括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中部分區賽的46支隊伍通過同臺競技爭奪晉級全球總決賽的10個名額。
“我們的參賽團隊一共有31名師生組成,主要來自機械電子創新協會的學生。"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學生徐吉樹說,他已經是第二次參加該項賽事,雖然在場地上只有幾臺機器人的“戰斗",但背后是整個團隊的付出和努力。因為他們在視覺輔助系統上有一定的優勢,所以采取了相對更為輕巧靈便的步兵機器人作為攻擊主力的戰術,到了全球總決賽舞臺上,要進一步加強其他機器人的性能,開發出更多的戰術。
該校賽事負責人崔海介紹,為了參加此次比賽,籌備時間將近一年,由于有前三年的比賽經驗,在實戰過程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戰略思維和實踐技能,學會了如何打造一臺先進的智能機器人。這次比賽希望打通產、學、研,為機器人產業發現人才、為創新培養人才。
據了解,在分區賽中脫穎而出的10支參賽隊伍,將于7月底會師深圳,展開全球總冠軍的角逐。賽事的目的是為全產業發現人才,為中國創新培養人才。
以賽促教,
“目前,機器人應用用途很廣,人才需求量大,學校的畢業生用人企業搶著要,特別是參賽選手,企業反饋特別好,選手們直接上崗,動手能力、解決問題靈活度都很高。"該校機電與軌道交通學院院長葉宏武說。
“按目前情況來看,畢業第一年年薪將達10萬元,已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畢業首年年薪'天價'。"2017年畢業于該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周海波,現在寧波鎮海大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嵌入式程序開發。“備賽、比賽很累,但也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更多幫助。"
周海波曾經連續參加兩屆比賽,除參加在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分區賽,并最終有幸參加在廣東深圳舉行的總決賽。在比賽中,周海波負責整個團隊的嵌入式程序方面。“除技能、知識等方面的提升,參賽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的信心。"周海波表示。
鎮海大來科技主要聚焦工業自動化設備等智能設備的研發,正持續發力智能制造領域。得益于周海波在整個賽事中的優異表現與本身掌握的技能、知識,大來科技高薪聘用了他。
2016年,陳佳亮畢業于該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后,即被位于鎮海的寧波希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聘用,年薪即達11萬元。這也跟他參賽密不可分。陳佳亮與周海波擁有共同的參賽記憶。跟周海波不一樣的是,陳佳亮負責團隊的軟件平臺。通過自身與團隊成員的合力拼搏,陳佳亮也參加了在廣東深圳舉行的總決賽。“有了這段歷程,企業看中我吃苦耐勞的品質,更看好我在智能制造領域中的潛力。"陳佳亮表示。
葉宏武介紹說,“寧波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首個試點示范城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學校正為寧波持續培養、輸送智能制造領域的人才。"葉宏武表示,周海波、陳佳亮只是學校通過大賽方式培養智能制造領域人才的一個縮影。通過大學生機器人比賽,一方面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和投身機器人產業,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在求學階段接觸到前沿的機器人學科知識與實踐技能提供了專業平臺,打破學界與業界的壁壘。浙紡服院智能制造領域人才正為社會提供更為重要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