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期間,一系列科普活動在浙江省展開,其中“醫療科普專題服務活動”26日下午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如期舉行。
活動現場,浙江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教授張大宏及其團隊通過“科學 ”活動直播平臺向觀眾展示、講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及時互動,向觀眾科普這一“高大上”的手術方式。
張大宏在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采訪時介紹,“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醫生操控臺,該操控臺上的雙目鏡由兩個獨立小鏡頭組成,能夠為醫生提供立體視覺;另一個是機械臂手術系統,由三個機械臂和一個攝像臂組成。
張大宏表示,與傳統的腹腔鏡手術設備相比,“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以為醫生提供三維畫面,且放大倍數可達到10~20倍,所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有助于使外科手術變得更加精準,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血更少、在手術后恢復更快;同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每一個機械臂都很靈活,通過模仿人類的手腕,可實現7個關節的720度旋轉,進而能夠更加精準地觸及到那些人手難以到達的患處。
同時,浙江省人民醫院胃食道反流多學科診療中心主任王知非還在活動中向觀眾展示了一系列“人體器官”,包括肝、胰腺、胃、食道,膽、肺、乳腺等。王知非介紹,這些“人體器官”是其Clinic3D團隊研發的“3D打印人體器官模型”。
據了解,3D打印即在數字三維模型的驅動下,按照增材制造,即采用材料逐漸累加的方法制造實體零件的原理,定位裝配生物材料或細胞單元,制造醫療器械、組織工程支架和組織器官等制品。提到“3D打印人體器官模型”的意義,王知非對人民網科普中國表示,“從宣教的角度來說,這些打印模型在形態、結構、質感等方面均與真正的人體器官非常接近,不僅能夠幫助醫生更好地宣教,而且能夠幫助病人更好地理解疾病、治療方法等;從手術的角度來說,這些打印模型是理想的‘練手神器’,能夠幫助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進行科學規劃,還可以讓外科醫生提前進行演練、操作,使其在真正的手術過程中更加從容,進而有利于手術過程的順利進行,降低手術風險,減少并發癥發生的幾率。”
王知非指出, 利用“3D打印人體器官模型”,未來可以逐步實現手術末端軌跡的完整記錄,并能與增強現實技術(英文簡稱為AR)相結合,實現“虛”與“實”的結合。“基于同一模型,把手術的大數據上傳到云端,并對手術進行國際化評估,有利于讓‘老司機’更安全、更高效地帶‘新司機’上路,以保證手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