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的逐漸減弱,勞動力市場結構也跟著發生變化,對于一些重復性的、體力勞動的工作,人工成本貴且離職率高,這在無形中給制造業、倉儲業等帶來很大的成本壓力。于是,很多企業開始把注意力放到了工業機器人上,開始采購能夠代替人工作業的機器人來滿足自己的用人需求,且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需求的不斷增加。工信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約為3.3萬臺,到2016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7.24萬臺,增長119.50%;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95351套,同比增長69.4%。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郝玉成表示,他們曾調查過881家企業,2015年新增機器人14115臺,2017年新增機器人24293臺,增幅為72%。他還表示,2017~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整機銷售量預計年增長超過20%。2020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如果包括集成,整體規模大概為1000億元。
以碼垛機器人為例。碼垛機器人作為機器人產業的一個技術產品,是企業生產線上重要的設備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機器人行業規模最大的細分市場之一。主要用來對工件或產品進行搬運、碼垛、卸垛等操作任務。它的機械手和機身主體通過電控伺服系統及中心回轉裝置皆可實現在三維坐標內360°水平精準回轉,機械手可垂直升降且可抓碼多種異形建筑制品成方垛、采用對重質量平衡方式一次抓碼載荷可達600公斤的重載碼垛機器人,能完全滿足砌塊(磚)和其它相關行業的重載碼垛需要。它占地空間小,運作靈活精準,快速高效、穩定性強,能耗低,作業效率高,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勞動力,被廣泛運用于制造、倉儲、物流、醫藥、煙草、食品等行業。
目前,碼垛機器人在我國的市場發展中才剛剛起步,且我國許多企業正處于由傳統裝備向先進制造裝備轉型的時期,需求旺盛,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可期。根據伙伴產業研究院研究搬運碼垛機器人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都保持著快速增長,且2017 年銷量達到 4.3 萬臺,同比增長 32.7%,2017 年中國搬運碼垛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 80.5 億元,同比增長 28.8%。預計到 2020 年市場銷量有望達到 11 萬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66.8 億元。
伙伴產業研究院研究搬運碼垛機器人的統計數據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羅俊杰認為,服務機器人特別是特種機器人的推廣應用,可能會遠超人們的一般預期。他分析認為,未來機器人特別是服務機器人可能會呈現下列四個趨勢:
一、新材料將大量應用于機器人領域;
二、云服務技術加速機器人應用水平全面提升;
三、人工智能將促進機器人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
四、機器人將逐步由單純的產品競爭轉向復雜融合的生態競爭。
未來機器人領域的市場競爭,會超越企業的界限,形式也將由原先的產品競爭逐漸轉變為產業生態競爭,競爭的范圍、對象和內容將更加復雜,市場主體只有形成互益共生的生態環境,才能在競爭中發展和提升。
在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短缺與戰略發布的雙重刺激下,以及機器人本體及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推進中,投資回收期縮短、成本比以前降低的快,一大批國產機器人企業涌現,迎來了紅利發展黃金期。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機器人行業的公司數量從不到300家增加到3400家。對此,億歐盤點了國內10家機器人制造公司,如下圖:
億歐:國內10家不同領域研發配送機器人企業:國內10家工業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含中外合資)
雖然機器人產業相當火爆,并且碼垛、分揀、機械手等機器人取得一定的發展,但值得深省的是,對于機器人生產的企業,真正合格的只有不到0.025%。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國的3400家企業中,真正制造工業機器人的公司不超過80家。而且在這不足80家企業中,中國只有27家是具備一定規模和顯著技術能力的機器人制造商。
也就是說,在這3400家企業中,只有近80家企業合格。究其原因,可以引用維韋克·瓦德瓦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為何中國無法擁有下一代制造業》的文章中的主要觀點:第一,中國使用的機器人有75%是從國外公司購買或組裝的,而且嚴重依賴從國外進口的核心部件。第二,中國的機器人企業生產的大多為低檔產品。第三,中國先進制造業專業人才匱乏,經營復雜信息工廠的能力是軟肋。
還有一個原因是,政策補貼致使一些企業濫竽充數。據新戰略機器人網報道稱:大量的補貼也是推動國內制造商數量快速增長的原因。這些制造商所生產的大部分機器人是簡單的搬運設備,甚至連六軸機器人的比例在過去三年中也出現了穩定的增長。本地制造商正在裝卸機器人等低利潤應用領域競爭,還越來越多地朝簡單的焊接應用發展。而外國制造商則正致力于研究智能的靈活性設計概念,以及更簡單、更安全的可用性。
據郝玉成介紹,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生產,如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控制器等,中游機器人本體制造、系統集成以及下游的合作代理和第三方服務。而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上游的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差,關鍵元器件依賴進口;中游的可靠性差,行業工藝基礎薄弱,品牌形象不佳;下游的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能力弱,應用的領域較為粗放。
郝玉成強調,中國機器人在戰略創新上,要將產業戰略、標準戰略、檢測規劃與認證的戰略系統性地連接起來,不能單打獨斗,更不能不走向產業。在理念創新上,一定要用標準化的方式,使產品盡快地集成產業,標準是固化創新、固化產品的手段。我們要重視機器人產業的標準、檢測和認證工作,將機器人技術變成一個產業,不再是“小作坊”式地成立幾個實驗室生產幾個小產品,這樣的機器人是不能走入我們生活中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