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還是在AWE上,協作機器人都成為玩家們布局的重點。然而,協作機器人先驅——美國知名機器人企業Rethink Robotics卻在本月宣布倒閉,對于整個行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協作機器人的未來又會向何處發展?”
在人力成本上漲和市場需求及政策的推動下,機器替代人工的浪潮一觸即發,從汽車、金屬加工到3C制造、家電、食品包裝行業,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不斷擴展,全球工業機器人正處于高速增長的時期。
傳統工業機器人具有成本昂貴、難以操縱、工作時要和人隔離開來等不足,而協作機器人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易用性,其易于編程的特點使得同一臺協作機器人可以快速應用到不同的崗位上,而且可以和人一起工作,所以受到許多工廠企業的喜愛。
整體上看,目前協作機器人領域吸引了非常多的玩家入局,不僅工業四大家族(ABB、發那科、庫卡、安川機電)全部入局,還有歐姆龍、博世、柯馬等大型企業,以及Rethink、Franka、UR等知名創企。
國內方面,新松、格力、大族激光等都在入局協作機器人領域,遨博智能、節卡機器人、珞石機器人、艾利特等創業公司的也在積極研發和開拓市場。日前,在阿里巴巴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實驗室也首次對外公開了幾款機器人,其中就有一款協作機械臂。
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加入,協作機器人正在成為下一個爭奪的陣地,然而,協作機器人的鼻祖之一——Rethink Robotics卻在今年剛剛結束的工博會后宣布倒閉關門,對于行業來說確實令人震驚,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否會影響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Rethink為何倒閉?
Rethink Robotics成立于2008年,由MIT教授、上市公司創始人Rodney Brooks創立。Rethink的起點非常高,背景華麗,可謂“貴族創業”,一上來就是干大事的架勢。
Brooks一直習慣 “think different”,他創立的機器人包容體系結構革新了原有的機器人架構。早在1988年,他就設計出了Genghis(成吉思汗),這是一個形似昆蟲的六腿機器人,能在平面上行走并翻越障礙物,其極像生命體的行為模式,讓人驚嘆。
在2008年創立Rethink時,Brooks繼續自己不按常理思考的風格。當時,工業機器人都是在“圍欄”里工作的,自動化流水線上不能站人,因為不安全。
而Brooks則給市場反復灌輸一個新概念:協作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與人共處、合作,它的應用場景和追求的指標都與傳統機器人不同。
在這樣的思路下,2011年9月,Rethink成立3年時,推出了首款機器人產品Baxter。這款機器人的目標是可以像一個工人一樣,推到生產線上進行簡單的示教就開始使用,不需要像傳統機器人那樣編程。
因此,Baxter在內部結構、外部機構、編程等各個方面的設計都與傳統工業機器人非常迥異。
例如,Baxter在機器人關節中內置了彈性元件SEA。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少機器人在發生碰撞時的力量,讓機器人更安全,同時讓機器人做力控時更柔順。
然而,SEA讓機器人整體的剛度和精度變得非常低,比傳統機器人低2個數量級以上。這款機器人停在一個點時,甚至會有肉眼可見的晃動,軌跡精度更是會有厘米級誤差,這在大部分機器人使用者眼中都是不可理喻的。
再比如,Baxter機器人的兩個手臂可以像人的雙手一樣配合完成很多工作,例如裝配。但在實際使用中,除了實驗室以外,絕大部分場景都是把Baxter的兩個手臂當做兩個獨立的機器人來使用,甚至不乏一個手臂閑置的案例。
Baxter極低的精度又使得很多裝配任務無法完成,更讓雙臂顯得尷尬。Baxter雖然平均每個手臂的價格比傳統機器人低不少,但是整體的售價反而高于單臂機器人,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利用雙臂,價格優勢就不復存在。
在編程方面,Baxter期望使用者通過拖動機器人手臂和手臂上的按鈕,就可以讓機器人“記住”動作,快速、簡單地完成編程。然而,這種編程模式讓簡單demo以外的任務無法完成,仍然需要寫代碼。雖然Rethink幾年后又開發了Intera 5來滿足更復雜的編程要求,但相對傳統編程的優勢也不明顯。
除此之外,這款產品還有不少工程上的問題,例如過小的關節運動范圍,缺失基本的直線、圓弧軌跡功能,關節沒有制動裝置等等,這使得Baxter在實驗室以外舉步維艱,在工業市場上幾乎沒有競爭力。
2015年,Rethink又推出了第二款機器人,單臂機器人Sawyer。
這款機器人放棄了雙臂、塑料外殼、低成本減速機等激進設計,Sawyer的精度等性能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仍然不如傳統機器人,且Sawyer價格昂貴,商業表現仍然遠不如預期。
在一絲不茍的工業流水線面前,達不到工業標準,就是賣不出去——Rethink在10年中里一共只賣了2500臺,而且其中不少是賣給了高校實驗室。
Rethink公司CEO Scott Eckert在證實公司倒閉的電子郵件中說道:“在工業領域Rethink Robotics是行業先驅,創建了協作機器人這一新品類,但不幸的是在市場表現方面卻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
其實Rethink最大的問題出在技術到產品定義和使用場景的轉化上。Rethink一開始的技術路線就過于激進,與傳統機器人的形態、結構和追求的指標都相差甚遠,也并沒有想好真實的使用場景。
雖然Brooks敏銳地看到了“協作機器人”這個行業先機,但在如今“協作機器人”的細分領域里已是玩家濟濟,不僅四大家族全數入局,博世、歐姆龍、新松、大族激光等國內外公司也都在積極開拓市場。
協作機器人的新戰場
Rethink的倒閉對整個行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但是另外一家協作機器人先驅——丹麥的Universal Robots(簡寫UR),卻保持了明顯的競爭優勢,生態建設也相對全面完善。
目前,UR的銷量穩步增長,年銷量已是萬臺級別,成為全球出貨量最高的協作機器人,占據了這個領域的大部分市場,且UR的產品形態也已成為行業里眾多公司跟隨的對象。
不可否認的是,人機協作已經成為機器人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并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進入布局。目前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都已經推出相應的產品,例如:ABB集團的YuMi雙臂協合機器人。
此外,FANUC(發那科)提供了CR系列協作機器人,其中CR-35iA最大負載可達35KG,是目前世界上負載最大的協作機器人,發那科正在推動其在汽車制造業的應用場景。
還有庫卡機器人公司的LBRiiwa協作機器人,它是一款7軸的協作型機器人,可以AGV物流機器人組合成復合機器人。最近,庫卡又發布了一款輕型的協作機器人LBRiisy。
從外資品牌來看,還有Festo、FrankaEmika、博世、川崎重工、韓華、DENSO等公司都推出了相應的協作機器人產品。
目前,順應柔性制造的新趨勢,國內也涌現出一批協作機器人企業,例如新松、邀博、大族電機、珞石科技、智昌集團、鎂伽機器人等。
GGII數據顯示,2017年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為13.60萬臺,同比增長60%,協作機器人為0.46萬臺,占比約3.4%;相比于2016年,協作機器人同比增長100%。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協作機器人增長迅速,但總體占比依舊較低。
工業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代表的是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但現在的協作機器人并不是機器人發展的終極形態。可以說,協作機器人的發展還處于市場前期階段。
時值全球自動化浪潮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布局,制造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高漲,而投資者也將在高投資回報、更新快速的龐大市場的驅動下,下注機器人布局。
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加入,機器人行業競爭正在變得更激烈,而協作機器人將成為下一個重要戰場。
GGII預計,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以及市場規模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到2020年全球協作機器人銷量將達5.0萬臺,市場規模突破79億元。盡管目前協作機器人僅占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很小一部分,但下一個十年將迅猛增長成為100億美元市場。相比于笨重、危險,僅適用于大型環境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正在克服挑戰,顛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