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家把機器人作為戰略新興行業重點扶持,機器人產業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資本對機器人產業的投資熱情從去年到今年不斷高漲。但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存在投資過剩的隱憂,機器人產業需要避免盲目擴張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早在2017年,就有關于機器人產業的相關調研數據被公開:
1、中國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需求量達31.96萬臺
受益于本體市場的需求帶動,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減速器新增需求量31.96萬臺,同比增長49.70%;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需求量有望達到43.5萬臺,同比增速超36%。
2、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13.6萬臺
根據某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需求13.6萬臺,同比增長60%;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增速超過45%,銷量達到20萬臺。
3、2018年中國AGV銷量達1.29萬臺
當前AGV屬于整個工業機器人行業中增長相對比較快的一個領域,特別是現在隨著電商、快遞、新能源、醫療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在持續增加,預計2018中國AGV銷量達1.29萬臺。
4、國產本體產值規模占比達24.76%
根據某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需求13.6萬臺,同比增長60%;預計,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增速超過45%,銷量達到20萬臺。
5、工業機器人行業投融資規模達223.53億元
根據某調研機構數據,全球機器人行業融資案例持續增加,2011~2013年融資案例數不多,分別只有12起、25起和23起。2014、2015年融資案例數激增,分別達到45和83起。就投資總額來看,全球機器人融資額在2015和2016年分別達到2.74億和5.88億美元,年增長率達到56.57%和114.60%,資本角逐態勢可見一斑。
相較于全球機器人融資情況,我國2018年機器人行業投融資同樣熱情不減,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2017年機器人融資案例數達到了70起。2018年第二季度起的融資金額分別達到了3.08億美元和2.99億美元,環比增長37.49%和26.27%。
資本正在源源不斷地涌入機器人行業,但是從全球來看,機器人行業創投融資案例仍主要集中在前期項目,這也意味著機器人行業發展雖然火爆,但投資企業卻異常“冷靜”。
機器人產業在增速狂飆后,呈現后遺癥
面對工業機器人市場的變化,相較于2017年,2018年以來工業機器人投融資規模有所減小,資本市場逐漸趨于理性。
今年我國經濟受到諸多挑戰,中美貿易戰,中國整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從消費升級到消費降級,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社保稅征的調整等。今年9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11448臺,同比下滑16.4%。從高增長到增速放緩,再到負增長,不確定性在加劇。
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但是國產機器人銷量占比為26.8%,較2016年的32.5%占比下降;從多關節機器人來看,國產多關節機器人占比為17.5%,較2016年占比下降。行業爆發式增長,帶來行業無序競爭,國產機器人競爭力上升有限,占有率不升反降。但實際在機器人應用的未來市場,不僅在于行業龍頭的大規模制造場景,更在于“海平面”之下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量大面廣的柔性制造場景,其空白點很多,沒有被自動化解決的點也很多,例如核心零部件的缺失就始終是橫在工業機器人國產化道路上的一塊大石。在核心零部件領域,以ABB集團為首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而國內自主品牌占比不到10%,產品還主要集中在價值鏈的中低端。
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28萬臺,同比增長38%;第二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4.09萬臺,同比增長26%;第三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3.92萬臺,同比增長4%。由此看來,2018年來中國機器人產量增速逐漸下滑,市場呈高開低走之勢。
看似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大好,背后卻是殘酷的現實
單從數據上來看,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似乎一片大好。2017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生產超過13萬臺,較上年增長68.1%,但是在眾多企業投資人看來,今年和明年增長率可能會趨近于0。
首先由于缺乏關鍵零部件技術,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廠商需要向國外機器人企業采購,導致其成本遠遠高于四大家族自產自用模式。其次同等質量的機器人產品,中國企業可獲得利潤很少,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最后就企業人力、研發和營銷成本上也呈現居高不下的趨勢,國產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和生產實踐檢驗。再加上今年的芯片前車之鑒,不得不說,機器人的市場遇冷,各企業的投資處于觀望態度也是情理之中。
編輯點評
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雖然市場已經出現泡沫,但未來恐怕會有更多的資本扎堆涌入,行業發展充滿變數。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遇冷”以及資本的理性回歸,顯示出市場考驗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時刻已然到來,其中包括并綜合了技術、產品、戰略、服務等多方面要素,但給人希望的是,往往在行業的“低潮”期才更能看清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