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
我國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進入試驗階段
我國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進入實質性科學試驗階段。28日,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在新建的懸浮隧道研究專用水池里,正式開啟水彈
俄羅斯首個量子計算機電源問世
量子計算機不能使用普通電源,因為這種計算機可能將電流性能的微小變化視為被處理信息的變化,并給出錯誤的結果。
科技創新讓生活更精彩
世界因科技更多彩,生活因科技更豐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變著世界,影響著你我的生活,許多科幻電影里的橋段已成為現實
我國單箱梁體最寬矮塔斜拉橋合龍
科技日報衡陽1月27日電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李佳薇)27日,由中建一局承建、采用懸臂澆筑法施工的單箱梁體最寬矮塔斜拉橋——湖南省衡陽市
納米技術使特種鋁合金變得可焊接
科技日報北京1月27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借助其貌不揚的納米粒子,讓無法被焊接的鋁合金AA 7075變得可被
160公里時速磁浮列車將在商業線進行提速測試
27日,記者從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獲悉,設計最高時速為160公里的中國首列商用磁浮2 0版列車已運抵長沙,將在商業運營線路
動車與地鐵“混血” 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上線運營
23日,國產首個市域動車組在溫州軌道交通S1線上線運營。作為市域鐵路的核心裝備,S1線使用的市域動車組,由中車青島四方股份公司為市域鐵路量身打造,是一種新型軌道交通裝備。
國家文物局:用新技術“看護”古長城
24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指出,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一直在探索引入高科技手段對長城進行保護
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在中國誕生
新華社上海1月24日電(記者王琳琳、董瑞豐)24日,5只生物鐘紊亂體細胞克隆猴登上中國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封面,標志著中國體細胞克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接受“全面體檢” 國產飛行校驗系統身手不
22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首次校驗飛行成功的新聞引發廣泛關注,據中國民航局消息,此次使用的飛行校驗系統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也憑借
“水運一號”:為水運科學定制的衛星載荷
2019年1月21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光譜01、02星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已經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
全新磁性材料展現量子自旋液態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尋找新的物質形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證明,與鈣鈦礦相
走通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打開顯示屏的“新視界”
國內首塊采用氧化物TFT技術的全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出自新視界受訪者供圖本報記者 葉 青 通 訊 員 盧慶雷一則消息最近在業界引起不
什么是空間太陽能電站?
最近,我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在重慶啟動,該基地建成后開展的基礎性實驗和應用研究,將對我國今后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產生重大意義。
小小貼片就能監測身體狀況 手機即可查看結果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2日報道,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皮膚貼片傳感器,該傳感器上設有可以讓汗珠流入的小孔,這些小孔本質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實驗室
VR醫療新突破:進行VR潛水后 病患3小時不覺疼痛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 記者 張之穎】近日有研究表明,VR有助于病人減輕疼痛。他們的想法是,通過讓病人全神貫注于所看到的東西,病人會從
腦控智臂機器人“哪吒”問世
科技日報天津1月22日電 (記者孫玉松 通訊員劉曉艷)臨近春節,天津大學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大一學生劉子恒用腦控機械臂握毛筆蘸墨一筆一劃地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
長征十一號將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獲悉,21日13時42分,該院抓總研制的長征十一號遙六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4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青騰之星”升空 全球青少年太空玩編程
搭乘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待衛星穩定運行后,青少年可將自己編寫的程序利用衛星測控通道上傳至衛星載荷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