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節還沒來臨,戰火已經燃起。除了華潤萬家等少數巨頭以及一些地區性玩家之外,大部分具有較大體量的線下商超都已經站隊完畢,其中,尤其以投奔阿里的大潤發和聯手騰訊的家樂福最為引人矚目。人們越發感覺到,科技類巨頭強大的資金和現金儲備正成為線下商業的“黑洞”。
大潤發和家樂福只是戰場之一,連鎖的便利店也早已成為阿里和京東們暗戰的場所,二馬都在構建新零售朋友圈。而原本藏在京騰聯盟背后的騰訊,也走到臺前,終于要在新零售戰場上與阿里展開正面交鋒。
雙方戰略各有側重:一方高打新零售,另一方主攻無界零售,都在努力用資本方式,撬動更多線下資源,裝進自己的戰略體系中。
而即便電商發展到目前這種程度,線下零售依然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
而無論是“新零售”也好,“線上線下一體化”也好,其最根本的動力和出發點,還是在于線上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
這種情況下,二馬入侵線下,線下就成為了必爭之地。
阿里在新零售方面,無論是技術儲備,還是實際案例操作,目前看起來都領先于騰訊系。從上文圖中也可以看出,阿里陣營明顯起步早,地盤多,花的錢也多。
從技術投入上亦可看出端倪,財報顯示,阿里2017財年技術投入為170億元,已經超過百度同期的101.5億、騰訊118億和京東54億。而未來三年,阿里巴巴的技術投入為1000億元。實際上,騰訊聯盟在零售領域的研發投入總和,仍然遠遠不如阿里巴巴在零售領域的投入。這就決定了在零售領域科技基礎的能力。除了零售的科技基礎之外,阿里在零售周邊科技的投資方面也比騰訊聯盟要更加廣泛和深入。
如果騰訊不做新零售,商超支付入口、數據入口、流量入口等都將受到日漸壯大的阿里新零售業務的影響。
而騰訊手中最大的牌,就是微信自帶無窮無盡的流量,和能夠產生連接一切效應的小程序。
其實質就是將微信小程序與京東零售進行融合,將騰訊的社交平臺、內容平臺與京東的交易體系進行融合,全面整合線上購物、線下購物、媒體社交大數據。
縱觀雙方戰略不難看出,阿里可以不著急,按部就班打造新零售帝國,逐步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騰訊則等不來,必須要迅速通過手中的爆發式資源,搶占資源和身位。
在這個背景下,海瀾之家作為一個大品類的代表,作為自擁有5500家線下門店的數據金礦,A股市值最高的服裝品牌,就自然躍入二馬的眼簾。
去年8月馬云曾高調夜訪海瀾集團,并表示希望今后在“互聯網+”時代可以與海瀾之家完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協作。單方還就“新批發”層面達成戰略協作。2017年“雙11”時期,海瀾之家也是“天貓出海”和線下“智慧門店”的代表案例。
阿里和海瀾之家的合作模式,是通過對線下門店進行智慧化改造,拿到更多“人、貨、場”的關鍵數據。
而一旦完成阿里體系下新零售的改造,對于零售企業會是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打通線上線下的人群和流量,并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包括會員,供應鏈,金融體系,卡券,活動,配送等等,對顧客有更加精準的服務。
誰料就在前幾天,騰訊近25億元入股海瀾之家,持股5.31%,同時,雙方擬共同設立1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
海瀾之家可以拿到微信裂變的流量,公眾號和小程序傳播的流量,這種巨大的遠超淘寶體系中的流量,可以在短期內為海瀾之家帶來巨大的發展機會。
不難想象,以入股方式“拿下”海瀾之家之后,騰訊和京東將會不惜血本的在流量上給與支持,樹立典型,讓海瀾之家迅速賺到“快錢”。這種榜樣,將會讓更多的線下巨頭們兩眼放光,從而快速投入騰訊系的懷抱。
這也符合騰訊一貫的作法,簡單來說就是選擇有效率的企業(京東、永輝、唯品會、海瀾之家......)進行合作,給予相關企業所需要的資源,最終賦能并連接所有場景,騰訊的新零售布局更看重能力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