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末,時任建設銀行行長周小川已洞察到互聯網時代即將到來,并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網絡銀行部,至今已近二十年。
“過去金融系統其實一直是跟科技創新配合得相當好,而且金融系統歷來是科技創新的一個非常忠實的擁護者和應用者。”3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稱,從早期計算機開始出現,從早期所謂通信系統開始改建,從遠程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絡的出現,金融行業不管是銀行、證券市場都是計算機最大的買戶,也是互聯網非常大的使用者。金融系統很早也是所謂云存儲的使用者,最早大規模存儲客戶數據都是在銀行系統發生的,金融交易所包括股票交易所在內的都是聯網通訊、高速計算、數據挖掘,都是最忠實的“云算者”。
雖然起步較早,但近年銀行在金融科技的探索和應用顯然稍慢于市場預期,當拍拍貸搭建國內第一家P2P時,當支付寶推出余額寶時,當支付寶、微信支付向普通消費者提供掃碼支付時,商業銀行雖積極探索直銷銀行、手機銀行業務,但仍只能坐視越來越多的金融消費者活躍于各類新金融平臺之上。
“經濟發展帶來的人力成本上升需要高效技術的替代,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提升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也在逐步上升,對人力依賴程度較高的傳統金融業需要逐步的轉型與升級。”畢馬威亞太區金融業主管合伙人Simon Gleave表示,金融業是天然的資本和人力密集型行業,其人才和互聯網企業的客服和物流人員相比,具有明顯的單人價值產出高的特點,因此人力成本的上升也致使中國銀行業面臨更大的挑戰。目前,互聯網企業正在逐步利用智能化提升人單效率,金融業也正在出現類似的趨勢。
中國金融服務業科技化轉型的速度,已取得全球領先水平;金融科技發展的規模和前景都不可小覷?;ヂ摼W金融自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被提及,至今已連續五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表述卻不斷變化。2014年是“健康發展”,2015年是“異軍突起”,2016年“規范發展”,2017年是“警惕風險”,而今年是“健全監管”。
“措詞的變化體現了管理層監管思路的轉變,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互聯網金融的關鍵詞是監管,這表明了嚴監管將貫穿今年行業發展的始終。”3月9日,金信網的CEO孫巍在經濟觀察報舉辦的“兩會面對面”座談會中表示,五次不同的闡述表明了政府對行業的態度轉變,政府結合行業發展各個階段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政策的調整,為行業指明了方向?;ヂ摼W金融在發展之初是一種金融創新,符合政府普惠金融的需求,因此獲得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使得行業在2014-2015年進入了紅利期,野蠻生長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存在著監管缺失,風險一步步加劇,因此政府轉變態度,拉開了行業監管的大門。
但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已經成長為一種新的金融業態,在中國經濟發展序列中站穩了腳跟,并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穩增長防風險的主基調下,金融安全是今年整個金融行業發展的主題,加強金融機構的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反映了國家對金融風險進行標本兼治的決心和態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肯定了重大風險防范化解取得明顯進展,指出了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同時強調了加強金融機構風險內控,強化金融監管統籌協調,健全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監管,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
“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運用科技創新手段是有效的法寶之一。”畢馬威中國數據分析主管合伙人徐瑯朗向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在客戶層面,關注普惠金融,通過大數據和科技手段降低小微企業及農村客戶的貸款成本;在風險管理層面,提倡風險前移、風控下沉,通過數據監控以及結合大數據應用的風險識別工具在一線盡調環節實現風險管控。
對于整個金融機構而言,風控是核心能力。當前銀行業運用科技的步伐已在明顯加快。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對于傳統金融業的影響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根據埃森哲對金融機構未來增長價值的調研發現,在數字化轉型程度落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金融機構,未來增長價值比率平均是-11%,而數字化領先的金融機構的比率可以達到20%以上。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各家銀行的數據和技術基礎都不一樣,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數據和技術儲備基礎好的銀行才能進行金融科技的轉型。”徐瑯朗認為,在當前環境下,金融科技是一個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方都有不同的優勢和長處,銀行應當根據自己的優勢、長處、需求和痛點找準合作的模式和方式,達到彎道超車的效果。所以,技術和數據雖然是發展的基礎,但是更重要的是銀行對于金融科技的戰略性、全面性的認識,在充分認識后,融入金融生態體系之中,作為生態體系的參與者與共建者,以實現金融科技的轉型。
畢馬威發布的《中國銀行業轉型20大痛點問題與金融科技解決方案》顯示,在利用金融科技解決銀行業經營痛點的策略上,金融機構不應邊緣化金融科技創業企業,而且應該主動的加入金融科技生態,各取所長,互通有無。另外,任何新技術新模式的商業應用,都需要一個摸索和試錯的過程,風險投資機構最善于處理此類技術創業項目,銀行業只有與專業投資機構配合,才能有效控制探索創新可能帶來的額外成本,更加穩健的參與到創新生態中來。因此,在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建設中,各類機構的合作創新可以有多種實現模式。
在當前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一切金融創新當以符合監管要求為準則。
“最近出現了一個情況,有一些技術發展比較快,跟常規不太一樣,另外科技應用直接導致他們創造新的金融產品,創造新的金融市場板塊,”周小川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監管機構第一要密切跟蹤金融創新,按照現在的規則,該申請相關資質的還要申請,該評估風險的還要評估,穩健以后再進行,同時特別強調,消費者保護和投資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