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消費者來說,選擇智能手機似乎從來都是一件比較費力的事情。一方面,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從不乏前赴后繼的玩家,即使處在出貨量低迷的當下,新款智能手機的數量卻還是在上漲,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2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月上市智能手機新機型57款,同比增長111.1%。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一個接一個的趨勢使得跟風現象嚴重,隨之而來的則是極其趨同的競爭現象。可以說,雖百花齊放但也讓人眼花繚亂,讓用戶產生了選擇困難癥。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智能手機在這些年的發展中給用戶留下了不少可詬病之處,用戶對智能手機本身的敏感度越來越低,甚至產生了憑價格高低來判斷手機優劣的消費習慣。這樣的不客觀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上若隱若現又此起彼伏的價格戰所引起的。
價格戰雖由來已久,也是商業競爭中常用的一種手段,但其屬于惡性競爭,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下策。一是價格戰砍了利潤,虧損成常事,使得品牌們不堪其累,最終會滑向深淵,倒閉是常事;二是價格戰前期討好了消費者,但后期卻會為消費者埋下使用低質產品的“定時炸彈”。
所以說,價格戰破壞的是市場以及生態中的每一個參與者。但對智能手機而言,除了價格戰這一“洪水猛獸”外,配置戰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生態。
配置戰的犧牲:用戶需求、長遠利益和死亡風險
試想在早期的中國智能市場,消費者購機會問“這手機多大空間或者手機配置怎樣”的問題嗎?幾乎不會,因為那時候智能手機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還是一種新東西,它的價值就在于被擁有。
直到后來,當標配一詞成為智能手機的新標簽時,消費者才會開始問前面的那些問題。但不巧的是,手機市場掀起了更高階的戰爭,那就是由小米發起的手機配置戰。市場不可一日無競爭,價格戰之后,配置戰成為國產手機們的新爭奪點,從硬件到軟件,手機配置與價格的對應關系比當初更為明顯。
比如千元機、旗艦機等概念的興起,更是讓配置成為手機的一個關鍵考量標準,什么價位對應什么配置一目了然。這聽起來似乎比早期的手機市場更理智,但背后卻依然有難以言喻的痛楚。
首先,配置戰雖是手機“標準化”的戰役,但正是標準的出現忽略了細分市場內的用戶需求。
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和買飲料的用戶一樣,分層很多,需求也很多樣化,有的可能熱衷于大屏超薄,有的則熱衷于軟件流暢和電池續航。但對標準配置的過度追求使得手機廠商們把自己的產品標準定死,從而忘記了用戶真正需要什么,從而制造了手機市場只有一類用戶的假象。
其次,配置戰同價格戰一樣,著眼于短期商業利益,而難以成為長遠利益的受益者。
配置戰和價格戰本質都是把消費者注意力轉移到某一點之上,把購買智能手機這樣的復雜交易行為簡化成一個單選題,那就是看價格、看配置。這容易使手機品牌們陷入被動的局面,比如失去差異化能力,進而犧牲了可長期發展的商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