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里的棉花收割機。
絲綢之路岐峰電子商務物流園。
新疆岐峰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工人們正在對運輸來的蔬菜進行分類包裝。
新疆雪山果園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對運送過來的紅棗進行分揀。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近年來發端的農業產業新模式,由一家龍頭企業牽頭、多個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參與,用服務和收益聯成一體。
近年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推行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模式,促進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實現農產品品質提升和效益增加,為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奠定基礎。
農之鑫合作社:抱團闖市場
傳統農業讓農民單打獨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這種模式早已不適應形勢,并在實踐中涌現“抱團取暖”的趨勢,農業合作社應用而生。
2010年,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立。合作社以棉花全程機械化栽培以及以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及先進的農機化作業服務為主。目前合作社成員共201人。
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大力扶持下,目前農之鑫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轉10萬多畝,擁有各類全國先進大中型農機具上百臺,并配有衛星導航無人駕駛系統、農用無人飛行器等先進設備,擁有全疆最大的高標準農機綜合服務中心,配套高標準機采棉軋花廠,并與周邊的家庭農場以及相關上下游企業進行合作經營。
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建飛說:“我們的農機應用推廣到產前、產中、產后,一方面實現了農業機械與傳統種植農業的融合,又拉長了對土地經營期,每個環節合作社都全程關注,科技手段大大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率,同事,社員利益分配點延伸到每個環節,無形中增加了我社員的收入。”
這種多贏的局面正越來越受到農民的歡迎,這兩天,在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農之鑫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院里,社員們干勁十足,正在抓緊時間調試檢修農機具,確保在田管前保持機具運行狀態良好。
馬建飛表示:“目前我們的棉花,番茄、西瓜,還有桑樹,整個全部種植結束了,現在第一輪的檢修,是對我們今年這十萬畝地的田管作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據悉,2017年以來,合作社先后承擔了農業部農機與農藝融合項目、自治區機采棉項目等十多項農機化新技術項目,2017年完成各項農機作業34萬畝,實現經營收入4507余萬元,利潤1154萬元,成為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新產業、新技術、新項目示范推廣基地。
雪山果園:龍頭企業做示范
近年來,農業園區在實踐中深入實施“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把龍頭企業的市場優勢及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優勢有效結合起來,構建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組織體系,實現多贏的效果。
作為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新疆雪山果園食品有限公司,集林果種植、生產加工、電子商務及線下銷售、旅游觀光于一體,是一家典型的綜合性農業企業。公司以“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和田、阿克蘇、伊犁等地州建有生產基地15個,輻射帶動農戶2000余戶,生產“雪山果園”牌新疆紅棗、葡萄干、核桃、巴旦木、枸杞等200余種,榮獲“新疆名牌產品”榮譽稱號,依托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雪山果園每天可以收到300多個新疆特產訂單,銷售額達到3—5萬元。
筆者連日在雪山果園廠區看到,廠區內標準化的全自動生產線全線開動,對運輸過來的干果進行自動化清洗、分選、烘干、包裝。公司董事長單寶順說:“新疆是瓜果之鄉,在農業園區支持下,我們面向全疆開展業務,一年四季都不愁,也為當地百姓增收就業作貢獻。”
單寶順透露,今年公司新上項目正在加緊實施,全面建成投產后,年加工干果能力可達2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新增就業人員近千人。
據悉,雪山果園將農副產品與電子商務、旅游業相融合,為加快新疆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2017年,積極帶動南疆三地州林果業的發展壯大,直接示范帶動農民3000余人。
雪山果園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在全州乃至全疆產生了積極效應,得到了區、州黨委和政府的肯定,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寶貴經驗。
岐峰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助推現代農業搶灘登陸
俗語云: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酒香更要勤吆喝。農業園區積極打造岐峰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就是一種有益探索。
作為昌吉州地區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的絲綢之路岐峰電子商務物流園,是集電子商務、農產品物流、農產品配送等為一體,直接帶動周邊100多個專業合作社、2000余農戶近8萬畝農副產品種植和銷售,帶動周邊500戶農民創業,上下游產業帶動就業2萬余人,使優質產品輻射北疆大部分市場。
5月14日凌晨3點,新疆岐峰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內,數十輛來自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等地的運菜車裝好蔬菜,緩緩駛出。昌吉市農興農樂農牧業供銷聯合社理事長哈建軍告訴筆者:“現在我們的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已經銷售到昌吉周邊300公里以外的大大小小13個商超和單位,也不會發愁產品不好賣了。”
近兩年,該市場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政策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承擔起自治區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和服務“三農”的歷史責任和義務,以保障烏昌地區各族群眾的“菜籃子”穩定供應和食品安全,積極探索農產品發展的經營體制和“市場+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努力為全疆各地搭建以農產品批發、物流中轉及配送于一體的農產品交易平臺,為農民多元增收拓寬渠道,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推廣布局:1+1+1>3
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這種新型組織形態下,各類主體優勢互補,統籌發展、分工合作、產業互聯、優勢互補,達到了1+1+1>3的效果。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王文有說:“2018年,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通過一系列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發揮泰昆、慧爾、岐峰、雪山果園等3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龍頭企業作用,培育發展一批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不能有效對接的難題。”
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圍繞產業鏈布局推廣輻射鏈,鼓勵龍頭企業向前端延伸,帶動農戶建設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設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輻射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系,以“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民分享全鏈條增值收益。
王文有表示,以“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等形式,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強市場信息互通、推動品牌共創共建,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同步分享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為全州全疆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