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迎接第四個“中國航天日”,在4月23日于長沙舉辦的“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院士助力創新發展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設計總師姜杰說,未來的智慧火箭將像人類一樣具有會聽、會看、會學習,越飛越聰明的特點;并在故障情況下,具備自適應控制、在線軌跡規劃、任務降級處理等能力,以精確入軌為終極目標,執行任務將更靈活。
在會上,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發布了“思源”計劃藍皮書,“思源”計劃是推動航天智能創新技術發展的綱領和行動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包為民描繪了智能科學技術與航天事業融合的發展藍圖。藍圖分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航天工程系統各關鍵環節實現智能化,如控制系統將著力增強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和任務變化的能力;第二階段,航天器將具備學習能力,成為會學習、可訓練的航天器;第三階段,航天器將具有泛化能力,能舉一反三、超越常識認知;第四階段,航天器甚至會具備演化、進化能力,能夠自主發現、解決問題。
航天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將每年都編制、發布“思源”計劃藍皮書。對此,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中心副主任馬衛華具體解釋了中心的發展路線圖。“作為發展航天智能的技術主線,可以通過2345幾個數字概括。”即路線圖從“個體智能、群體與人機混合智能”2個視角,針對火箭、衛星、探測器3類裝備,提出了從當前到2035年發展的4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的特征為“個體強適應,群體自組網”,第二階段為“個體自學習,群體能協作”,第三階段為“個體能泛化,群體強對抗”,第四階段為“個體自演化,人機能融合”,將具備感知與理解、運動與控制、學習與適應、規劃與決策、溝通與協同等5種能力。(記者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