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初步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通過量子號分發秘鑰,實現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已有多個應用示示范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于正式開通。我國科學家憑借“京滬干線”與“墨子號”相結合的天地鏈路,成功實現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標志著我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已具雛形。
“京滬干線”項目是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中國科學院統一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織承建。建成后的“京滬干線”,實現了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余公里由光纖連接的量子通信骨干網絡。
量子通信“京滬干線”建成后,科學家又打通了“京滬干線”與“墨子號”河北興隆地面站之間的連接,然后再通過“墨子號”與奧地利地面站之間的傳輸通道,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包括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量子通信視頻會議,還實現了基于量子密鑰加密的銀行異地實時交易、數據異地傳輸,以及量子加密流媒體視頻點播等應用。
量子保密通信產業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京滬干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告訴記者,由于成本、用戶需求等因素,量子保密通信目前還只能在小范圍內應用,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成本的大幅降低,再過10~15年左右的時間,量子保密通信技術有可能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廣泛應用。 潘建偉表示,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推動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務、國防、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最終構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