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之前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生命遺跡的巖石結構,可能是非生物源的。這一發現不僅改變了我們對地球早期生命的理解,而且突出了綜合三維分析法對于在其他地方(如火星)尋找類似生命的重要性。
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發現于格陵蘭島,是尋找最早生命跡象的主要目標。但由于受變質作用下的彎曲、拉伸和加熱過程的影響,巖石的原始成分和紋理基本被消除,導致搜尋生命的過程變得愈加復雜。
2016年,有研究人員在《自然》上發文,描述了在格陵蘭島西南部的巖石中發現的37億年前的錐形結構,每個結構高1—4厘米。他們認為這些是疊層石,即由單細胞微生物在淺水中形成的層狀沉積物。這一發現可能意味著,化石記錄的開始時間要比先前預期的早2億年。
但現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石溪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上述化石的三維形狀、方向和化學成分,結果發現這些結構和疊層石不一樣,它們沒有內部分層,缺乏微生物活動的化學標記,而且通過三維觀察法發現它們實際上是脊形,而不是圓錐形。他們認為這些特征更適合解讀為非生物源——海洋沉積物在被埋后長期變質和變形的結果。
在相關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科學家評論認為,長期以來,古代疊層石的生物學來源一直具有相當大的爭議,未來的研究可能會讓人們對形成疊層石的一級過程和二級過程有一個較為可靠的理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