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全球山地冰川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布特拉河、恒河及印度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為東亞、東南亞、南亞及中亞等區域的居民生活、社會經濟發展及生態環境提供豐富水資源,因此,被譽為“亞洲水塔”。同時,青藏高原也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保護屏障。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青藏高原是全球升溫趨勢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那么,高原升溫加劇的情況下,區域的河川徑流量和水資源將會怎樣變化?這是地球科學科技工作者要回答的科學問題。
在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亞寧團隊,基于GRACE重力衛星數據、氣候數據、冰川及湖泊數據,詳細解讀了2002年至2016年間青藏高原水儲量的變化特征。
陸地水儲量是陸地所有水體的總量,包括以冰川和積雪為主的固態水體、以江湖河水庫為主體的地表水體、以土壤水和地下水為主的地下水體以及植被冠層水等。研究結果表明,從時間序列變化分析結果來看,2002年4月至2012年4月,青藏高原的水儲量呈現增加趨勢,約0.2毫米/月。但2012年4月以來,呈顯著減少趨勢,約-0.68毫米/月。季節變化特征與此類似。
空間變化分析結果表明,高原南部區域的降水量呈減少趨勢(-2.8毫米/年)、氣溫呈增加趨勢(0.01℃/年),而北部區域的降水則呈增加趨勢(1.01毫米/年)、氣溫呈遞減趨勢(-0.38℃/年)。因此,南部區域的氣溫上升,加速了該區域的冰川退縮,而冰川是山區水儲量的主要組成部分,導致該區域水儲量呈虧缺狀態;北部區域的降水增加和氣溫遞減,有助于該區域的湖泊面積的增加,從而使得該區域的水儲量呈增加趨勢。當然北部區域缺乏氣象觀測站點,數據會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另外,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北部區域在2002年至2012年期間水儲量呈增加趨勢,但2012年以來卻呈減少趨勢,然而該區域的湖泊面積一直處于增加趨勢。這表明該區域水儲量減少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這將是研究者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