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5日,中國北京航天城,我國第一批14名航天員面對五星紅旗莊嚴宣誓:“祖國的載人航天事業高于一切!”
2018年1月4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之際,11名曾經出征太空的中國航天員在北京航天城重溫入隊誓詞,表達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拼搏奮進的信心斗志:“我自愿從事載人航天事業……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愿為載人航天事業奮斗終身!”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當年,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航天前輩們堅定航天報國的信念,孕育出“兩彈一星”精神。如今,沿著前輩們的腳步,我國航天工作者取得了非凡的業績,從單星發射到多星發射、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從太空行走到交會對接,再到實現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一項項關鍵技術的突破,一道道科學難題的破解,一個個輝煌成就的取得,航天事業的偉大實踐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載人航天精神,深深熔鑄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三巡蒼穹的英雄航天員景海鵬說,“我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次成功和進步,都離不開載人航天精神的引領,我們要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2003年,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平安返回,千年夢想一朝夢圓。中國人以實力證明自己不僅能造出“兩彈一星”,也能實現載人航天。景海鵬還記得,那時,一封封飽蘸民族自豪感的信件就像雪片般飛到航天員大隊,其中有一封信尤為特別,來信者叫方國俊,是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選拔的航天員預備人選之一。當時,國家首次啟動載人航天計劃——“曙光一號”計劃,然而,由于國家經濟基礎薄弱,計劃幾經波折最終未能實施,飛天成了方國俊一生不能實現的夢想。景海鵬說:“中華民族從來不會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更不會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作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載人航天事業迎來了新的曙光。面對各種利益和艱苦環境的考驗,廣大航天工作者在戈壁大漠、浩瀚海洋和科研院所默默奉獻著青春年華:在荒涼的戈壁灘上建起了國際一流的發射場,規模宏大、充滿現代科技氣息的航天城也拔地而起,高技術集成的指揮控制中心、先進的航天測控網開始啟用……
載人航天工程作為一項高風險的重大科學試驗活動,每一個環節都影響著載人航天的成功,每一次操作都事關航天人的安危。中國航天奠基人錢學森等老一代科學家堅持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追求,自覺把祖國命運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新一代航天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個人選擇與人民企盼緊緊聯系在一起。依靠這種精神,我國的航天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當首次載人飛行的飛船返回地面,勇攀科技高峰的中國航天人僅用了11年的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航天界幾十年走過的路程,把只有極少數大國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載人航天系統,奇跡般地變成了現實。現在,我國是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衛星、第三個把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也是一個已經邁進空間站時代的國家。
迄今為止,中國航天員先后11人、14人次征戰太空,繞地球飛行1000多圈,行程達4600余萬公里:第一次天地往返,楊利偉把中國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艙行走,翟志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對接,劉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環”成功搭建起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為廣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學與夢想的種子;第一次中期駐留,景海鵬和陳冬順利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大、更遠。
“當年,‘兩彈一星’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見證了我國從航天大國不斷向航天強國邁進。”邁出中國人“太空第一步”的航天員翟志剛說,經過幾代航天人奮斗拼搏凝聚而成的載人航天精神,不僅是托起飛天夢的精神之翼,更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寶貴民族精神財富,“我們要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不斷挖掘載人航天精神的豐富內涵,在實現航天夢的征程中譜寫新的壯麗篇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