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記者郭洋)近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帶上月球的棉花種子成功發芽,讓國內外網友興奮不已,有人甚至開始憧憬如何在月球上烹飪“當地”收獲的土豆。然而不久后,棉花嫩芽失去太陽能被凍死的消息傳來,很多網友表示一時難以接受。
實際上,這只是人類嘗試在太空“種糧收菜”漫長征途的一小步。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類已開始邁向星辰大海。在未來的太空旅行甚至星際移民中,“吃什么”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太空種植糧食和蔬菜是不錯的解決方案。此外,種植糧食、蔬菜等植物還有一大好處是調節宇航員的心理,因為長期生活在封閉、孤立、沒有綠植的小環境中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有植物做伴會好不少。
然而,在太空種植植物很不容易。像人類一樣,植物也習慣了地球環境。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植物的根部會向下生長,同時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但在太空中植物幾乎處于失重狀態,它們的根會朝各個方向生長,對植物生長至關重要的水和營養物質也漂浮在各處。所以,要想在太空種糧收菜,科學家需要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光照、營養供給等多重因素,在微重力環境中制造出適合植物生長的條件。
截至目前,各國科學家已嘗試在太空種植過糧食、蔬菜和花卉等多種植物。
早在1996年,俄羅斯宇航員就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種過小麥。2014年,國際空間站也啟動了蔬菜種植試驗。2015年8月,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首次試吃了站內種植的生菜。按照美國航天局的說法,這次試吃“讓人類登陸火星又前進了一步”。
法國作家埃克蘇佩里筆下的“小王子”在他的星球精心培育出一朵玫瑰花。2016年1月,類似情節真的發生了:人類在地球以外培育的第一朵花——一株橘黃色的百日菊成功在國際空間站綻放。美國航天局的專家介紹說,百日菊與生菜有很大不同,它對環境與光線更敏感,生長周期也更長,需要60天到80天,因此更加難以培育。
2016年,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當“菜農”。當年9月發射升空的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搭載了一個微型培養箱,里面種有水稻和擬南芥。科研人員通過地面遙控,對太空中的培養箱進行溫控和澆水,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并使其順利開花結果,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的空間植物培養實驗。
要為人類長期太空生存生產糧食和蔬菜,還有很多與植物生長發育相關的問題有待解決,最重要的是確保這些太空作物可以安全食用,如果味道可口就更完美了。因此,如何在太空“種糧收菜”仍長期會是各國航天研究的熱門領域。
關鍵詞: